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地方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研究 2020-06-01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在我国基层的宣传工作中,地方文化馆成为主要的宣传机构,同时,这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地,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文对地方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进行研究,介绍了其职责与能力以及应该运用的措施.
-
基于洛阳宫灯文化元素的现代灯具设计 2020-06-01
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技艺、活动等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下来。洛阳宫灯作为洛阳地区的"非遗"代表,应得到大力的保护与传承。结合"洛锦"系列灯具设计的实践创作,从对洛阳宫灯文化元素的提炼、设计要素的考量,到设计表达的展现,系统地叙述了创意与设计的全过程,展示了如何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丰富灯具设计的表现手法,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
基层文化单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分析 2020-06-01
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时至今日这些文化依然散发着熠熠的光芒,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性导致非遗的保护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的非遗会随着大众的关注度降低等因素逐渐消失,严重影响了文化的多样性.因此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层文化单位要承担起重任,制定全面的保护政策、方针,使得非遗能够代代流传,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的目的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对非遗文化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可以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非遗文化产品是指能够体现出某种非遗文化特质,供人们购买消费,引发人们文化认同的文化产品。针对大多传统非遗产品已经脱离新时代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现状,提出借鉴模因论思想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从非遗产品的功能、使用情景、用户审美、材料应用、题材故事等角度出发加以创新,使非遗文化产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以婺源三雕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探讨非遗生存状态评价及保护与开发策略。
-
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2020-06-01
在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作经验,凸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非遗对其形成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从本质的角度来看,非遗与群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展开一系列浅谈。
-
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好的关键在于产业化,非遗产业化是最好的传承,推进非遗新兴业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孕育新的发展机遇,不仅能够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历史价值,而且能够实现非遗产业化的经济价值。文章回顾连云港非遗产业化进程,发现由于传承人匮乏以及非遗与产业化结合的弊端等因素,连云港非遗产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本文基于连云港非遗产业化现状,从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和促进非遗动态保护等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
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论述 2020-06-01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族群的核心情感纽带,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客观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世世代代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态文化遗产,也同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特文化基因,更是整个民族集体精神情感的直接体现。但是我们也同样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多元文化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侵占了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更是在客观上使得我国文化生态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非遗影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文章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背景出发,从历史变迁与文明交流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共存的整体阐释,并对跨文化传播展开理论性研究。结合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在当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国际传播如何有效建立,以及国际传播的方式、机制、效果等进行研究。立足于贵州少数民族的区域性特征,根据贵州的地域性整体规划,发展状况与发展特点,挖掘贵州"非遗"的独特性,并进行指向性分析;挖掘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叙事及效果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