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文化生态与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遗”,系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的方式代代相传,具有民族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的代表性的民间文化无形遗产。四川为文化大省,“非遗”资源十分丰富,但受泛文化思潮影响,和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强势冲击,我省“非遗”,生存环境正日趋恶化,“非遗”现状境况堪忧,“非遗”保护刻不容缓。基于四川文化生态的非遗保护,则尤显重要。

  • “永兴坊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启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当下社会瞬息万变,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创新非遗保护方式,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做了介绍,梳理了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重点指出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新思路下,"永兴坊模式"从开创文化扶贫新模式、非遗传承新做法、文化活化新典范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所做的成功探索和启示。

  • 张家港市文化馆原创非遗类微信表情包文化价值初探 2020-06-01

    面对如何充分发挥文化馆职能,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新使命、新担当,江苏省张家港市文化馆创新推出"东东方方玩转非遗"微信表情包。本文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挖掘文化产品深层文化内核,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新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价值。

  • 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探析* ——以桦树皮画为例 2020-06-01

    桦树皮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北方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具有底蕴的瑰宝之一,象征着黑龙江人民的精神图腾与文化支柱,见证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深远的民族精神,对它的保护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由单一的纸质媒介跃入智能手机终端,传播效率由低下的印刷品跃入了对于新闻的高效实时感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来说既是机遇,亦是挑战.本文阐述了当前桦树皮画的基本现状,提出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策略:一是通过新媒体能够扩大传统工艺产品的销售渠道、二是建立健全非遗数字化档案与系统化传承机制、三是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运用浸入式AR与VR人机交互技术,打造"视听感"一体的非遗数据库

  • 浅谈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 2020-06-01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本文重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融合策略,进而提出在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去促进非遗的传承,以及利用非遗活化的方式去为群众文化活动创作更多的资源。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非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探究,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考察的依据。

  •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2020-06-01

    安徽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如何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安徽省经济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在非遗传承工作上不断发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非遗保护实施细则,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资金、创新、产业化、消费这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因素入手,搜集第一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提出建议。

  • 基于产业共同体下“非遗”音乐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非遗"音乐文化较其他文化更具代表性,五邑侨乡文化主要存在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5个县级市,俗称江门五邑。本文从文化资源挖掘的角度出发,在产业共同体的基础上探究"非遗"音乐文化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融合必要性,探究两者在产业共同体引领下的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产业共同体的区域文化融合发展路径,构建江门市具备文化特色、人文内涵、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文化融合发展理论框架,寻求区域文化一体化,实现"非遗"音乐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联动发展,强调文化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并根据理论逻辑和融合发展路径提出相应配套措施。

  • 浅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特征 2020-06-01

    非遗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支撑.当前还要充分的尊重非遗资源的地方性、稀缺性、差异性等特征,从"符号消费"的理念出发,最大限度的赋予非遗产品表征性和象征性,引导社会对非遗项目产品产生文化认同,采用生产性保护、创益性开发和现代化的利用方式,实现我国非遗元素与新型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