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创新 ——基于传统学徒制的思考 2020-06-01

    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断代失传、工艺创新瓶颈等传承危机。职业教育作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方式,在传承观念、传承主体、传承机制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学徒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如注重默会学习、充满人文关怀、学艺必精等。为此,梳理了传统学徒制的内涵与特点,提出从师生关系、课程开发、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发掘其对于职业院校传承非遗文化独特的养分与滋养。

  • 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2020-06-01

    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优劣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影响着高校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和文化自信。高校存在教师素养有待提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度低等问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性教学应以保持非遗文化原真性为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主导工艺技能课程,课程建设应体系化,这样,才能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 “文化生活”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传承非遗意识的探究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培养高中学生传承非遗意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家乡的热爱,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要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传承非遗意识,教师就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编写地方教材,培养学生传承本土文化的非遗意识;打造地方民族特色课堂,创新非遗传承;把非遗意识融入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传承非遗。

  • 非遗传承空间的保护与利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非遗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名录体系中,大多数项目有自己传习室、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室)、非遗展厅等公共文化场进行非遗传承活动.本文尝试探索非遗传承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使之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传承.

  • 面向民众,演进生活—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变迁记 2020-06-01

    2019年6月第二个周六,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广州如期启动,主题是"非遗保护、中国实践"。在已经走过的13年里,中国"文化遗产日"从无到有,在2017年更新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成为一个面向民众、作用于民众,与民众参与、体验、认知直接关联的重要"非遗"活动平台。每年遗产日活动的主题变迁,折射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的进程。在变化的主题和不变的宗旨之中,中国遗产日非遗系列活动面向民众、演进生活,记录着政府和民众携手守护精神家园的心力和成效。

  • 高校图书馆非遗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020-06-01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学术性的机构,还是校园文化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各个高校举办的的科研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基本都要有图书馆的支持才能展开.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教育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的开展为模板,加强高校对非遗教育的重视,为非遗的传承和发扬提供支持和引导,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和素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 童玩瓯塑课程 地接海洋灵气——海岛小学瓯塑渔民画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屏中心小学从课改的实际背景出发,以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式为切入点,对瓯塑渔民画课程的开发进行探索研究,希望既能有效传承非遗文化,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 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又被称为无形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非遗在全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面上也相应出现了大量非遗旅游线路产品,但依旧无法使山西省的非遗文化"走出去"。因此,如何为非遗文化搭建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探析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传递信息的功能和旅游的独特性,进一步寻求山西省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方式,有利于提升山西省非遗的传播效果及传播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