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看非遗的发展——以四川部分地区为例 2020-06-01
大学生走进非遗的优势在于可以用更加亲近的方式走进非遗,观察到的现象和观点更加客观。"我们都是文化人"团队在雅安、乐山、成都、江油四地进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记录活动。走访当地非遗办,与非遗传承人直接接触,了解记录12项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状况。团队通过访谈记录进行实地调研,制作微博、微信及在网站发表新闻稿等途径推广非遗,并收集非遗相关调查问卷。作为大学生群体,笔者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达到几个目的:一是通过实地体验非遗,对专业课程非遗学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二是弥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三是结合专业知识、经验借鉴,从大学生的视角为地方非遗的保护、活化等提出一些建议。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三亚疍家文化的现状及其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的宝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非遗正以成倍的速度快速消亡,例如有着浓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的海南三亚疍家文化,这使得相关文化的抢救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从"疍家文化"相关概念出发,主要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三亚疍家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传承与保护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有所裨益。
-
试论拓印文化的“非遗”内涵 2020-06-01
拓印技术作为一项传统的技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技艺中的重要一部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拓印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更加凸显,在文博事业和产业齐头并进、快速发展的当下,汲古开新,探索拓印文化的"非遗"内涵成为传承这一项传统技艺的重中之重。
-
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情境下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实践,保护非遗就是要增强非遗的生命力。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活态性封存和多媒体传播具有突出作用。但当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存在忽视地方性,重存档、轻传播,重外在技术、轻文化内核的问题。数字化保护要融入互联网思维和媒介融合的理念,让非遗的传承人和拥有者都参与进来,加强非遗文化的多媒介传播和文化消费,让非遗融入到民众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保护。
-
非遗保护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非遗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非遗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智力为资本,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从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创意的灵感来源.让文化创意辅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非遗"活"起来,既能更好地体现非遗的文化属性,又能靠文化创意来突出遗产的价值.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非遗这个源头活水永远不断流.
-
浅析当代文化馆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得到各级文化机构的重视,其宣传、保护方式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非遗”的多元现状进行多样化的选择。本文围绕文化馆在当前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劣势,摸索宣传、保护“非遗”的途径。
-
界首彩陶保护与发展的路径与原则 2020-06-0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引导传统手工艺往产业化道路上去发展来解决它生存的困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在保证它的活态传承基础上合理发展经济?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界首彩陶为例,剖析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如何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实现繁荣文化与发展经济双赢目的。
-
浅议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20-06-01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延续,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征各异,因此,文化工作者要针对不同项目、不同类别、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非遗工作.本文主要就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