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0-06-01
赣鄱大地历经岁月的更迭与文化的传承,积淀了众多底蕴丰厚、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它们是赣鄱儿女共同的记忆和历史魂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努力保护非遗的原生环境,引导非遗传承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一项项非遗“活”起来。
-
浅谈文化馆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2020-06-01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水平较快,人们在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对建设精神文明做出了许多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重点工作。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文化馆在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我国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再生——以浙江海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为例 2020-06-01
随着国家从政策层面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国内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传统文化修复与再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综合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研究与实践,本文提出文化生态系统修复特点和理论框架。同时结合蚕桑丝织文化的现状特色和独特属性,提出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路线。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文化层面(精华)、社会层面(核心内容)、经济层面(产业)和空间层面(根植的环境载体)四个子系统。并进一步以浙江海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规划为例,通过文化生态修复技术路线,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蚕桑丝织产业活力提升、改善非遗传承人生活状况、营造非遗保护物质载体等方面,结合规划设计集中展开论述,旨在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路径和方法。
-
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如火如荼,而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则正是这项产业中的主力军。因此有必要对该类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探讨,使产品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成为新的非遗传承者,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
技术创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兼论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发展 2020-06-01
近几年,国内的数字博物馆发展势头迅猛,众多数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立起来。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正需要这样一个数字化平台,三校者的结合可谓势在必行。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博物馆的结合状况,首先,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在内容、形式上都做到精雕细琢,使参观者初次见到便留下深刻印象。第三校,非遗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人员应注重对相关信息的更新,努力拓宽接收信息的渠道并保证其畅通。第三,非遗数字博物馆乃至所有的数字博物馆都需要进行统一领导,其运营管理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第四,政府方面要长期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
探究新形式下如何构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 2020-06-01
做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助于国内外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的构建,将对新时期国内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
基于GIS的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0-06-01
为了解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湘江文化圈中104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聚合型空间分布,集中在江永县、宜章县、炎陵县、浏阳市4个县市。形成了3个高级密度圈,分别是长株潭核心圈、炎陵—茶陵核心圈、南岳核心圈,以及3个次级密度圈。研究发现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具有丰富性、二元性和兼容性等特征,其空间分布与水文、传统村落和宗祠寺庙的分布存在着相关性。
-
《传承与创新——广州珐琅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2020-06-01
我们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珐琅彩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出校本教材《广州珐琅》系列课程,并从《广州珐琅》特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把广州珐琅这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广州珐琅工艺制作学习体验中,将"非遗"普及化、大众化,培养孩子们从小对于"非遗"的认知和喜爱,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向传统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