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潍坊市拥有久远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本文在对潍坊市非遗资源的类别、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旅游价值和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分析评价其旅游开发潜力。针对不同非遗项目提出相应的开发模式,并提出了潍坊市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建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
大数据背景下非遗关注度测量——以徽州为例 2020-06-01
徽州非遗概况徽州非遗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涵盖了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大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地域性、民间性和文化积淀。徽州非遗现有世界级目录两项、国家级目录21项、省级目录48项、市级目录106项、县级以上目录27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人;10个安徽省认定的非遗项目传习基地,为安徽非遗最多的地区。
-
晋江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2020-06-01
日前,晋江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晋江市文化中心文化广场举行。启动仪式上,非遗传承人代表宣读了移风易俗倡议书,举行了《晋邑遗风·徐维耕民俗摄影作品集》首发和赠书,为苏统谋南音传习所授牌,向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披挂绶带。启动仪式结束后,晋江市第十二届南音演唱节活动在市文化中心广场拉开帷幕。除了南音演唱节以外,现场还设有14个非遗项目体
-
潍坊“非遗+”探索发展新思路 2020-06-01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于2019年12月25日正式获批,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内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民俗民间文化传统浓郁,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民俗风情区域之一。自保护区设立以来,就以"非遗+"为核心,在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致力文化创新、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做了大量尝试,使保护区呈现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景象。潍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过程中,以传承为核心,以发展为
-
基于境外游客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 2020-06-0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愈加得到重视。而旅游产业是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通过游客的参观和体验,可以激发非遗文化在市场中的活力,使其获得更加持续的发展能力。本文从境外游客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非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为非遗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营开发的现状及问题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
-
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从娃娃抓起已成共识 ——非遗入校:固本铸魂打底色 2020-06-01
截止2017年底,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00多项。自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我国已建立起从县级、市级、省级、再到国家级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许多学校将本地非遗文化课程引入校园,聘请校外专家、民间艺人到校授课,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了
-
守护非遗传承文化——记湖南雨花非遗馆创办人郭存勇 2020-06-01
前不久,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推荐的湖南雨花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雨花非遗馆创办人郭存勇获评"2019非遗年度人物提名",成为湖南唯一获奖者。这是对其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褒奖。自2015年郭存勇创办雨花非遗馆至今,359个非遗项目、200余名传承人在此聚集。近两年来,雨花非遗馆通过民办公助的模式搭建非遗人才孵化创新平台,以"非遗+旅游"等模式帮助传承人走向市场,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致力打造名副其实的非遗高地、文化胜地、人才福地、创新基地。
-
巴渝巫文化衍生品研发策略探析 2020-06-01
针对巴渝巫文化的文化主题,对巴渝巫文化的现代文化衍生品进行创意设计研究,解决了传统巴渝巫文化濒临灭绝和弱化的问题,大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生态保护水平。本文在进行文创衍生品保护性开发方面,做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考路径和设计策略方法。这对其他非遗文化做出文创产品研发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