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路径探索 ——以徐州“曹氏香包”为例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措施。生产性保护能够兼顾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有效传承,与产业化项目创新开发、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在促进非遗合理、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塑造区域性、特色化知名文化品牌,促进区域非遗影响力的扩大和传播效应的增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本文以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徐州"曹氏香包"为例,立足实践,紧密结合区域非遗现状,探索徐州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相关对策和

  • 我的非遗情结 2020-06-01

    我叫宋进潮,现任保康县文化馆副馆长.2005年,我开始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发现,保康有很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地,我就喜欢上了这项工作,毅然了踏上了非遗申报之路.风雨十三载,我义无反顾,先后申报了70多项县级、10项市级、2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沮水巫音》、《黑暗传》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为保康赢得了荣誉,为保康文化旅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品牌基础.十三年的申遗之路,让我与非遗传承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期间,也发生了许多让我终身难忘的故事.下面,我讲两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 湖北省公安县孟家溪小学 公安说鼓子:走进央视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公安说鼓子是流行于湖北省公安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公安县独有的一张文化名片。而位于公安孟家溪镇的桂花台,则是明朝著名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家乡。"三袁"皆为万历年间进士,他们在文学创作上都主张不受俗套约束,追求个性的张扬

  • 展示“基因式”信息 再现原生态风貌 ——大连市满族联谊会抢救、整理满族文化史 2020-06-01

    大连市满族联谊会成立于1989年,是全国颁金节的倡导者。现已出版了《八旗源流》《满族风俗史》等多部书籍。大连满族同胞约有33万人。联谊会每年都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活动,弘扬满族文化,得到广大族胞的真心拥护和热情支持。大连市满族联谊会针对许多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事已高的现状,把抢救、整理高龄非遗文化传承人珍藏的古文献与口述历史摆在了优先位置。通过对传

  • 大连“非遗”期待续写传奇 2020-06-01

    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截至2018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40项,也是世界级“非遗”最多的国家。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7年始,又更名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非遗”之花绽放 2020-06-01

    2018年中央财政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预算为72377万,较大幅度提高了非遗专项资金预算不久前,财政部网站发布《关于下达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要求专项资金"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合理安排,做好与文化部门的沟通,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项资金及时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中央财政用于非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活的记忆”,其丰富、独特、稀缺和唯一的特质通常以文化符号形式存在并形成文化资源,准公共品性质使其具备一定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潜力。近几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化资源不断被企业或组织产业化开发,当作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武器。广西借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之风,大力推进非遗产业化开发项目,给文化市场创造了活力,也给广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 非遗再设计——首创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设计论坛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2020-06-01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彰显。可是,当下社会瞬息万变,许多新科技、新观念层出不穷,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创新非遗保护方式,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