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保护视角下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 ——以莫家拳为例 2020-06-01

    莫家拳是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的一类传统武术形式,东莞莫家拳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现如今处于凋敝之势,为了实现东莞莫家拳的再度辉煌,让其成为东莞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东莞市有必要加强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让莫家拳与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实现传承和发展。主要就非遗保护视觉下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莫家拳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进行分析,指出了二者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

  • 以专业学院建设创新非遗人才培养——以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基于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非遗专业的办学基础,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以“保护基因、传承内涵、创新发展”为宗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高级技能型人才。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聚合“政府、行业、高校、企业、研究院”五股力量,充分发挥专业学院的优势,将“利益链、产业链、教学链”三链深度融合,探索出非遗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和途径,为传承中华文脉、弘扬非遗文化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保障。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 ——以技艺类非遗为例 2020-06-01

    当下对非遗展示与传播方式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非遗的不同特征要求我们在展示其文化内涵的同时必须考虑其自身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传承性等普遍特征,而技艺型非遗在独特性、艺术性、传承性、地域性特征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技艺型非遗的特征及展示要素,提出了技艺型非遗展示空间应该在氛围性、体验性、生态性、活态性等方面着手进行设计探索的设计思路。

  • 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太和县省级“非遗”为例 2020-06-01

    本文主要针对太和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太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接着论述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然后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一套系统性的保护制度,加强非遗项目的分类保护,扩大非遗受众增强传承活力,加快建设非遗展示馆和加强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策略 ——以鄱阳非遗油漆艺术为例 2020-06-01

    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发展,逐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融合起来,这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点关注内容。鄱阳漆艺作为我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脱胎漆艺技术闻名于江南各个地区,成为具有地域性的民俗艺术文化的象征。主要通过阐述鄱阳非遗油漆艺术概念以及价值,分析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策略。

  • 文化空间类非遗的空间画像及与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动保护初探——以无锡惠山庙会为例 2020-06-01

    探讨了作为非遗专有概念"文化空间"的概念流变,对学术界关于文化空间的研究做了归纳。以政府公布的民俗非遗无锡惠山庙会为例,从文化空间视角对其进行了再认识,并尝试对其进行空间画像,发现空间画像的过程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关联性进行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出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联动保护的构想。

  • 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家用豆腐机为例 2020-06-01

    任何一种文化遗产都有它自生,自衰,自灭的生命轨迹,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根据其生存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们生产与生活中产生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拷贝与重复前人技艺的阶段,保护固然重要,但对非遗动态的传承与创新更为重要.传统手工艺绵延上千年之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手段,也是现今从国家到社会都在关注的话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豆腐变成了各国人民餐桌上常见的食品,我国也逐渐发展成为豆制品生产大国.在科技不断发展和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下,制造了出了有关豆制品生产的各种设备,已实现了豆腐生产制作的自动化.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而豆腐的制作也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工业化、机械化的进步很多传统手工艺都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 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漳州“非遗”项目翻译为例 2020-06-01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但翻译数量不多,质量良莠不齐。作者根据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针对漳州不同的"非遗"项目,结合本土文化特点,探讨相应的翻译方法,确保翻译实效;同时提出智慧"非遗"网络平台开发,力争让世界了解漳州"非遗",从而促进其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