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用国粹点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浅议如何运用国画的叙事方式去记录中国非遗 2020-06-01

    国画起源于汉代,因汉朝人认为国家是居天地之中,取名中国,所以称绘画为"中国画",简称为国画。中国现今正在如火如荼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很多年轻人投身于一些热门的职业之中,例如金融、新媒体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活的灵魂,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的非遗理论研究方面缺乏人才,成果也不够丰富。文章从非遗的概念和重要性着手,分析如何培养非遗人才,以及如何利用国画的特殊叙事性去记录中国非遗。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以宣威市“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民族文化身份的识别标志,也是各民族抵御时间长河的侵蚀力,保持民族尊严、维系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挖掘、传承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云南省宣威市为例,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持、传承提出数据和分析,以期找出当地非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

  • 再议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对新时期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思考 2020-06-01

    加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成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重要板块。而我们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努力亦非一朝一夕。从有识之士的呐喊,到系统性学术研究和梳理,再到政策的扶持与平台的搭建,这一路走来并非没有弯路、绕路,也因非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零碎性和多元性,因此我们在构建保护工作的时候需要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然后再去针对性解决问题。如今我们亟需将非遗保护工作导向“有的放矢”的轨道。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以非遗文化马勺脸谱校园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更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通过对徽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工艺走进校园、培养传承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

  • 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 ——以河南“猴加官”非遗项目为例 2020-06-01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猴加官"作为地域文化浓厚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今全球文化的冲击下,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中原地区"猴加官"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分别从制作技艺、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媒介等几个方面对其创新传承进行了论述。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馆的呈现 ——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建设中的思考 2020-06-01

    文章简述了福州的非遗文化特色,探索非遗展示馆的定位和办馆理念,对福州非遗展示馆的内容选取、展陈布局和呈现形式进行论述。

  • 非遗保护 踏浪前行 --小议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现状 2020-06-01

    近年来,合肥市按照文化部及省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部署,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指导下,通过健全保护机制,全面开展资源普查,建立了"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统计表",强化各项保护措施,加强宣传普及和交流传播等,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 非遗传承:高校育人新动能——浅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大学生培养管理 2020-06-01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意识、创新能力和爱国情怀等。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动能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中,利用资源优势、创新有效模式、拓展实现途径,利于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