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传承:高校育人新动能——浅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大学生培养管理 2020-06-01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意识、创新能力和爱国情怀等。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动能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中,利用资源优势、创新有效模式、拓展实现途径,利于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
地方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平台的研究 ——以湖南文理学院及其周边“非遗”项目为例 2020-06-01
地方高校在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强,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不断增大,地方高校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地位日渐凸显。通过建设课程创新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和文化展演平台,形成系统性的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对于地方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
共谋与协力: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源化实践 ——以恩施土家女儿会为例 2020-06-01
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多元参与主体共谋与协力的结果,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资源化实践。各主体基于自身诉求参与其中,其不同参与诉求的满足使非遗项目的多元文化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和表达,从而赋予非遗保护实践现实意义和价值。通过对恩施土家女儿会的田野考察,可以发现各主体协力参与资源性转化实践,整合多元文化价值,更好地推动了节日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
从《寻找手艺》谈影像叙事对非遗的传承 2020-06-01
2012年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大力推进纪录片产业发展,对于展现祖国发展变化,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以非遗为创作题材的纪录片日益成为当前文化消费的主流产品之一,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薪火相传》等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辩证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工作,与开发利用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我们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和论证似乎更侧重于保护,而对合理开发利用的关注则相对不足。通过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形势分析,非遗从生发伊始到当今成为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进行了剖析。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浸淫,我们必须勇敢面对严酷的文化市场的竞争。就非遗来说,只有通过健全机制、注入资本、完善法规等手段来强化其商品属性,积极参与市场交换,才能确保它的安身立命之基,并使其最终得到有效的活态保护。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研究* 2020-06-0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改变和消失,成为既紧迫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作为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职能的地方高校,通过开发"非遗"特色校本课程,建立"非遗"校园传承基地,开展"非遗"创新实践活动,实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有机融合,重创"非遗"的活态传承空间,实现"非遗"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非遗传承视域下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保护研究 2020-06-01
河南民歌口述档案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但是,这些珍贵的"活态"民歌档案资源,如今因非遗传承人断层、传承方式落后和民歌地域特征消退等诸多原因,变得已经非常脆弱,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研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传承保护策略和具体实现路径。
-
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 2020-06-01
传统医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别非遗的独特属性。在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中需协调与平衡医药监管者、行业参与者及非遗传承人等多方角色的意见和利益。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可有助于推动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工作朝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