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壁画在传扬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项目,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题之一。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城市新型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不少非遗文化遭到边缘化,悄然退出人们的视线和生活。壁画是环境艺术,能营造当代大环境的文化形象,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形象载体。该文试从壁画的艺术特点与海南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利用壁画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助力海南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动画的诗学意涵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静态保护逐渐过渡到动态影像的记录和呈现的阶段。期间诞生了一些反映中国非遗内容的动画作品,例如动画片《年画中的传奇》《非遗特工队》等。很多作品采用传统动漫的形式去讲述非遗故事,在表现形式上缺乏非遗文化的独特审美意涵。2019年诞生第一部青砖雕刻的动画《囍厢记》,该片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工艺制作的定格动画片,通过徽派砖雕艺术去叙述中国传统故事。由

  •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20-06-01

    非遗文化在广受关注的同时,也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各大院校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教学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弘扬了传统文化。

  •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启示 2020-06-01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总结日本、韩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经验,从完善立法保障、聚焦保护与传承的平台建设、多渠道拓宽公众参与体系、强化对传承人的管理以及保护和创新并举等方面,阐述国外非遗研究经验对国内开展非遗保护研究带来的启示。

  • 文化空间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论析 ——以当代桐城歌为例* 2020-06-01

    从文化空间的张力和压力视角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是一种有益尝试。基于对桐城歌的调查发现,非遗传承中文化空间的张力表现在历史记忆、传承机制和资源共享方面,压力包括主客位的异化、语境的差异化和边界的模糊化,文化空间张力与压力的合力导致非遗传承乏力。非遗文化空间的张力和压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互相转化。采取多层面措施消减张力和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进而有利于消弭非遗传承困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动态”专题 2020-06-01

    主持人语: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该组织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探索保护和促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代表的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在联合国的层面,继2005年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之后,又于2008年出台了《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并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

  •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五大类型 2020-06-01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旅游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非遗相关实践活动已生成一定规模的游客需求,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的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大量案例实践的分类梳理,提出了当前非遗与旅游融合的5种主要类型并加以分析。

  • 再造传统与消费文化:一个滇西北古城的非遗实践 2020-06-01

    进入21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非遗保护"从一个生僻的概念迅速变成具有重大公众影响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文化实践。以剑川布扎的非遗实践为例,借用霍布斯鲍姆的"发明传统"和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这两个概念,结合田野调查材料,探讨非遗实践中的传统主义和现代性及其内在联系。传统主义的概念在本文里指有两个面向,在物的层面上指的是布扎创作形象上的仿古和对传统文化的借用;在人的层面上指的是行动者以传统为导向的种种作为。在非遗的语境里,再造传统并不意味着要继续、保护或复兴古老习俗,相反,它标志着传统作为现代文化生产的方式,因而,传统通过现代性变得不仅可及,而且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