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 条数据
-
山西省传统体育类非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20-06-01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旅游资源是山西省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对传统体育类非遗旅游资源的分析,建立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38项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进行旅游开发打分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传统体育类非遗旅游资源中传统武术、表演艺术和民俗社火这三类较适合开发,棋牌类和文化空间类旅游资源则开发评价较差。最后针对这些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旅游开发建议。
-
探析南京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0-06-01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开展研学旅游,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开展研学旅游的是一种特殊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深厚的南京具有丰富的非遗研学旅游资源,非遗研学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南京非遗研学旅游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仍存在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行业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为了促进非遗研学融合,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非遗研学旅游发展;立足优质非遗资源,明确非遗研学主题;加强非遗宣传推广,培养专业研学人才;树立优质品牌,凸显南京特色。
-
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020-06-0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针对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凸显我国民族特色的重要元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内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遭遇诸多困难,直到近几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才日渐得到重视。其中,非遗的保护传承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非遗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机组合,是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渠道。通过非遗项目的开发,可以为旅游业增添新的盈利点;而旅游业同样能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添砖加瓦"。本文以延安非遗项目为例,结合其非遗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延安非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纵向开发非遗资源、整合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探讨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进行有所侧重地开发,推动当地非遗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
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化利用研究 ——以三明大田板凳龙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原始、最真实、最民族、最鲜活的遗产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通过活化的途径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最有效的保护。闽中三明大田的板凳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活化利用与保护,是本文研究与探索的重点。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视角,以剧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探讨非遗活化利用因素,为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
基于FH R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决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在开发旅游资源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在保护非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该文以凤阳县和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搜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启发规则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进行研究,运用模型计算对比分析,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从文旅融合看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2020-06-01
文化与旅游,正如"诗与远方"一样,两者的有效融合,将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增长极。南通地处长三角,人文荟萃,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但传承与保护还处于浅层阶段。文旅融合背景下,梳理南通的非遗文化资源,以融合开发视角,因地制宜,提出互促建议。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20-06-01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梳理研究发现,体育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保障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条件.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开发秩序混乱、文化现象失真、旅游资源开发路径单一、缺乏专职人才等.并提出:科学规划,合理统一布局、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推广路径、完善资源的开发途径、促进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的结合、积极培养体育非遗旅游人才等解决措施.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以甘肃省为例 2020-06-01
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评价是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甘肃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构建评价模型,并挑选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非遗旅游资源,运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科学评价。结果显示,甘肃省级别较高的体育非遗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酒泉、张掖、甘南地区,这些地区是自然人文旅游地、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地、宗教历史圣地,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利用这些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对级别较高的体育非遗资源进行科学保护与利用,将推动地区体育遗产与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