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

共检索到 287 条数据

  • 游客参与、真实性感知与非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成为旅游品质化开发的优势资源。然而,为获取旅游价值而对非遗文化创造性地进行舞台化、商品化营销设计,将使其面临"真实性"问题。从旅游者主观体验的视角,分析建构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种真实性感知与非遗文化旅游价值关系,认为真实性是非遗文化旅游价值的重要来源。游客参与是非遗文化旅游产品"活态"呈现的关键要素,包含信息搜寻、信息共享、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四个维度,以此构建游客参与、真实性感知与非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永春纸织画非遗旅游产品开发项目为例进行验证,并提出非遗文化旅游产品价值提升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策略探析 2020-06-01

    最近几年,国内非遗文化旅游正在飞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非常大的问题,鉴于此,笔者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的协同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献言献策.

  • 文化分层视角下民间文学资源旅游开发优化研究 ——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的不断融合,民间文学愈发成为地方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与此同时,重开发轻保护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如何在非遗保护的基础上优化旅游开发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吸收民俗学等理论,构建民间文学旅游开发的文化层模型,通过阐释民间文学的民间文化层、大众文化层和精英文化层之间的互动,探讨如何兼顾保护和开发,并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开发认知、监督机制、群体合作和经营策略等优化措施。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雄安新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河北雄安新区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9-2035年)》提出了雄安新区全域旅游的概念,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有效融合。非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是双向交叉渗入的过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含格局,以此不断提升内涵和融合质量。在深入挖掘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利益者理论与方法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机制和有效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之道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靠"人"来代代相传,被称为"民族的记忆"与"历史的活化石"。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拥有39项世界级非遗,数量居全球首位。非遗承载了民族文化的DNA,将我们区别

  • 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大运河山东段非遗的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山东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类型多样,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潜力。随着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以大运河山东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借助国家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结合非遗自身的特点,探寻区域内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策略。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旅游活化的 SWOT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是"非遗"保护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每个地区情况不同,决定了"非遗"活化的方式也不同,"非遗"的旅游活化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本文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为例,运用态势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SWOT)分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旅游活化的内外部环境,其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极拳旅游活化的路径,包括保证旅游产品的体验优先、科技赋能、新媒体宣传营销、与其他景区联合、重视康养旅游产品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2020-06-0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记忆的"背影",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与研究作用.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的丰富,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非遗的应用价值,使我国的非遗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就可以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带动地方经济收入提升的同时,还能让全世界人们都对非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在本文中,就将围绕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