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

共检索到 13 条数据

  • 扩展公共性: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范式 2020-06-01

    公共性扩展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公共性扩展的新范式出发,本文将民俗学分为专业民俗学、政策民俗学、批判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四类,为解决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范式困境提供了全新解决思路。在公共民俗学视野下,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转向关联机制,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助推非遗从保护性到发展性转变,提出非遗保护整体观视野下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方向。

  • 民俗学领域非遗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非遗传承人成为保护的核心与各方关注的焦点,尽管民俗学者对以故事家为代表的传承人早有研究,但传承人被置于非遗语境下,赋予了它不同于以往传承人的时代意义与特殊内涵。本文通过梳理2006年至今民俗学领域的非遗传承人研究,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承人概念、保护方式与生命史等方面,同时存在从政策策制度层面的思考到关注非遗影响下传承人的文化身份与社会意义、从问题探讨走向理论建构等研究特点。

  • 当前“非遗”保护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与研究是近些年来兴起的应用型专业。作为一个发展尚未成熟的学科,其在理论知识与方法内容方面比较缺乏完善化。如何建构完善的"非遗"保护研究方法与理论,俨然成为了当前"非遗"保护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此,本文主要结合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及艺术人类学的相关方法论,对非遗保护研究进行深入探索,旨在提升我国"非遗"保护研究的水平。

  • 民俗学视域下“平派”唢呐的考察与研究 2020-06-01

    本文从民俗学视角出发,在对平派唢呐的流布区域、艺术特征作梳理、辨析的同时,也对平派唢呐生存状态作了思考。平派唢呐之所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不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出现了问题。以平派唢呐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如何适应新的文化空间、脱离因其赖以生存的民俗语境发生变化所引起的困境,是"非遗"保护工作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 2020-06-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不断遭受着现代文明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迫在眉睫.在非遗语境下,人类学和民俗学者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有着详细的见解.鉴于它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方法,了解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有较好的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 2020-06-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不断遭受着现代文明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迫在眉睫。在非遗语境下,人类学和民俗学者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有着详细的见解。鉴于它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方法,了解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有较好的意义。

  • “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和民俗学对“非遗”的研究和保护 2020-06-01

    在各个领域都飞速发展当今社会,文化建设和保护正处于重要历史阶段,随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不断深入及挖掘开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观念开始被更多的被提出和重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独特脚印,承载着不同时期独特的印记,慢慢的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学者及民俗学者的关注.正因为它的独特性及文化研究价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是刻不容缓的.人类学的四个特性对"非遗"的研究与保护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实践"无疑是民俗学对其研究与保护的关键词.当然人类学与民俗学作为交叉学科,并不是只单单具有理论或者实践实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人类学与民俗学对待"非遗"研究及保护的重要武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反思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对民俗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认为,经过十余年的非遗普查之后,当前更需要精细的田野调查,对地方民俗进行深描与精研。非遗保护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民俗学者在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记录的同时,不能忽视共同作为民俗主体的群体以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民俗学者在田野作业时亦应当与传承人共谋合作,建立良好的田野关系。注意保护非遗的社会需求与尊重田野的学科伦理之间的张力,如何在保护的过程中不伤害非遗原本样貌始终是非遗保护的一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