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4)

共检索到 24 条数据

  • 高胡演奏家潘千芊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 2020-06-01

    4月10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名单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十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08名非遗传承人入选。广东音乐曲艺团高胡演奏家潘干芊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入选,为广东音乐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弘扬优秀岭南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贡献。

  • 在文化传承中架起成校的桥梁作用 2020-06-01

    一、在传承文化特色中的做法与成效(一)传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乡村民间灯笼灯谜制作文艺人才灯谜,是中华民族四大文化国粹之一,是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菱湖人爱灯谜,由来已久。菱湖素来被誉为“浙江省灯谜之乡”,灯谜艺术是菱湖的一大传统特色,为菱湖人民所喜爱。学习灯谜艺术有利于了解历史、了解家乡,有利于在学员的心灵中播下传承民俗文化的种子,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非遗文化 灿烂多姿 2020-06-01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让文化回归生活,文化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秭归,一个具有7000多年人类居住史的古老文明之地,这里积淀了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秭归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代文化人及非遗工作者的保护和传承,才得以沿袭至今。正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拥抱历史,我们需要分析;拥抱未來,我们需要创意。"秭归的非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为特定社区或群体"私有制财产"理论的局限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为特定社区或群体“私有制财产”理论的局限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法规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为特定社区或群体“私有制财产”理论的局限性。

  • 弘扬民族文化瑰宝 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浅谈西双版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2020-06-01

    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众多,各世居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西双版纳非遗文化包括了民族语言、民间文学及口述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具有边疆民族的地域特色与不可替代性的民族文化特质。从2005年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得到挖掘与保护,使西双版纳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据统计,西双版

  •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 2020-06-01

    2017年1月7日至10日,“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沂源县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民俗学会、山东省沂源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沂源县文化出版局、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承办。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机构、院校,民俗学、人类学、非遗保护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主题发言交流新理念,探讨新路径,分享新成果,为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凝聚共识,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