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8 条数据
-
羌笛演奏艺术的传承及法律保护 2020-06-01
2006年5月20日,四川省茂县申报的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38。羌笛是中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作为中国传承久远的传统乐器,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有悠久的历史价值。本文主要论述羌笛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如何适应当代生活,以及羌笛演奏艺术在当代的保护和传承困境,最后讨论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不足和未来发展,以期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实现长远持续健康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创新和积累的华丽瑰宝。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规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行为就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试图概括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内容,分析我国非遗保护的现状及法律保护模式,进一步提出对非遗保护法律模式的完善建议。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提供基础,才能更好地在社会公众中培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精神。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对策探析 2020-06-01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完善法律制度、拓宽知识产权范围的立法层面,从引入“判例”制度、公益诉讼制度的司法层面,从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加强宣传教育的实践层面,构建起了较为完备有效的非遗法律保护体系,供业内人士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国家首批非遗胡集书会的实际运用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动态中幸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反映出某些社会阶段的价值取向和主流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伴随着工业革命热潮的来袭和人们精神欲望的扩张,随即产生非物质文化逐渐脱离当今时代人们价值追求的现象。胡集书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相同的现状,保护隐藏着衰落的现实,而法律层面保护是一重要举措,此文意在探究现状背后的原因,结合现有措施,完善法律保护下的胡集书会发展脉络,寻求宏观保护下个体发展的立足点。
-
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机制的域外比较及启示研究 2020-06-01
世界各国日益重视“非遗”保护,建立了众多的“非遗”保护组织并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在公法保护方面,各国重视调查与记录,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多样化的认定,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来源群体,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独立法保护。在私法保护方面,很多亚非国家承认并尊重社区集体权利,并确立了公有领域有偿使用制度。域外经验对中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启示主要包括:采取统一立法的立法模式、整体性保护的保护理念、重视专项立法、尊重少数民族与传统社区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非遗”私权保护路径等。
-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其展现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对地方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我国"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非遗项目开发的商业化、传承人缺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困境。文章在梳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著作权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探究依托立法,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和传承脆弱等特点,许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减少和消亡的态势,亟需抢救和保护。本文在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从行政法、刑法、知识产权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法律保护的建议。
-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2020-06-01
黑龙江省是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具有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体现了该省的历史文化软实力。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受到强大的冲击,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应在法律框架内建立保护体系,以期保障该省的非遗资源能够得到切实保护并世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