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非遗桦树皮文化表现形式与工艺对比 2020-06-01

    非遗桦树皮文化(以下简称"桦树皮文化")作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存,从文化角度,证实了这些民族在历史上的生活生产状态;从艺术角度,展示了这些北方狩猎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及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桦树皮文化是研究我国北方游猎民族史一块弥足珍贵的"活化石"。文章将集中分析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制作技艺文化的表现形式并对其工艺进行集中对比。

  • 高校教学传承在陶瓷类非遗创意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非常宝贵的财产,印刻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痕迹,但是目前河南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所以亟需加强非遗创意的开发。而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护非遗,同时其在非遗的创意开发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能够保证非遗创意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 基于技工教育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2020-06-01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其形式多样,内涵和价值深厚。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茶非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因其环境依附性、活态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以及各地茶非遗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传承媒介不清晰,相关部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承机制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茶非遗在传承传播方面呈现各种问题。茶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行为,以人为本的活态传承和变异是其最佳的保护行为方式,技工教育是其最佳传承途径。在充分发扬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下,探索适合茶非遗活态传承的特色技工教育方式,并以大赛延续茶道技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使得茶非遗在使用中被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和传播。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图书编写出版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图书编写出版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维度的,作为个体口述实录的出版物,它不仅汇集了传承人独特的技艺表达、演述过程及经验思考等内容,填补了相关资料的空白,成为提供新材料的一种基本方式;也丰富和深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阔了视野,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媒介;同时总结和反映了传承人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创造力,为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并为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打下基础。出版和利用非遗口述史图书一定是带有抢救性地去做,编写内容要体系化,注意伦理问题,综合利用,构筑传播和交流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进而实现非遗资源的重构,满足人们对文化记忆和历史叙述表达的新需求。

  • “非遗”传承融入教学实践* —以湖北美院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2020-06-01

    本文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对非遗传承人和非传承人区别对待的教育策略。对于非传承人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教育的具体课程进行了探讨。以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课程作为试验案例,分阶段地分析了学生学习中的现象与原因,探索与总结教学中可以操作的经验,针对非遗传承与保护融入风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具体遇见的一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如通过强化教师的课堂干预与教学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

  • 论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的文化空间建构 2020-06-01

    文化空间'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建立在历史和空间的辨证关系上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维度。纪录片作为声画并茂的影像载体,在记录仪式、技术和艺术等文化空间表现形式上弥补了传统媒介形式的不足,凸显了纪实影像在构建文化空间上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近几年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进行分析,可见其主要从核心价值的符号化、日常生活的美学化、仪式实践的身体化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空间'的建构,并呈现出流动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审视与思考。

  • 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常州“非遗”外宣英译研究 2020-06-01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调查研究了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情况,总结了常州"非遗"命名的特点,分析了常州"非遗"外宣英译存在的问题。根据外宣英译"三贴近"原则,结合常州"非遗"各自的特点及外宣目的,提出了常州"非遗"外宣英译的策略。

  • 地方剧种 ——高密茂腔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高密茂腔,滥觞于山东地方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深广的群众基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其历史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时代茂腔的继承与发展中,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等现代科技支持,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不断重焕其艺术生命力与时代进步性,从而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精神、流行文化的结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同时对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