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雄安及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向世界展示着独特的燕赵文化魅力,其未来也必将更加璀璨耀眼。梳理目前雄安及其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结合国家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对该区域非遗发展及其保护的优劣势加以分析、总结与思考,为进一步阐述非遗动态保护方法提供参考。

  • 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非遗文化传承探析 ——以寿州窑陶瓷技艺为例 2020-06-01

    近年,国家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开展扎实,并逐步推进。高校非遗文化传承也在悄然发芽。文章分析了近些年的非遗文化传承文件和举措,并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窑陶瓷传承技艺为例,探讨了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艺术教育的具体结合方式。试图从认知提升、课程改革、活动开展、平台搭建等多角度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校园开展探寻道路。

  •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在数字信息化时代,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应当积极寻求信息化的渠道和方法。基于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要合理采用先进的科技,将数字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就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进行简要论述,以期能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发展研究 2020-06-01

    我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作为著名的古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受市场广泛欢迎的“非遗”文化产品和文化内容。本文分析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当下市场环境发展的要素和趋势,提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市场开发的措施,通过互联网、创新创意、品牌构建等综合手段,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亮丽名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发展引路。

  • 基于RMP分析的四川省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 2020-06-01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进一步加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7年四川省制定和出台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根据《条例》要求,结合RMP理论分析,四川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利用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补充完善相关单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改革创新手工技艺类非遗形态和表达方式;加强科技与手工技艺类非遗的融合发展;打造手工技艺类非遗特色小镇。

  • 数字传播视域下衡水非遗国际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今科技快速发展,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分析其传播现状,研究其中的问题并从数字传播角度探究其国际化传播策略,完善衡水非遗传播体系,为衡水非遗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方法和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和利用路径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原生态"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而关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难以操作和实施。鉴于此,提出保护非遗核心要素的观点。非遗的核心要素是决定非遗的性质、功能与特色的因素,包括非遗的本源、信念、基本内容、主要形式、主要物品、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等。通过对其概念、构成及特性的论析,试图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借鉴,以增加其现实的可能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关于非遗的利用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这方面有着充分的法理依据,也不乏成功事例,对其利用的途径包括弘扬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制作传统器物、促进旅游发展等。在非遗的应用方面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牺牲保护来进行利用,不能过度利用,利用与保护须有机结合。

  • 论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近年来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科学规划、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数字化"建设推进,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完善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制订统筹跨部门政策措施,加强资金和设备投入,建立统一的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服务平台,开展非遗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培训,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开发合作,积极开拓非遗数字资源与文创产业的结合,共同推进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数字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