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0-06-01

    外宣翻译是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强调“努力跨域文化鸿沟”和“符合目标语国家的语言习惯”的翻译原则要求译者在壮族非遗文化对外译介过程中,需注重分析其中的跨文化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增强壮族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 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2020-06-0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是完善以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途径。使用空间分析技术可以详细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以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遗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理与文化的视角出发,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剖析为何形成该特征的地理原因。研究发现:安徽省非遗的总体分布特征属于集聚型,虽然空间分布范围较广,但是区域间差异明显。安徽省非遗在空间分布上与地理、社会、文化等因子联系紧密。

  • 非遗小镇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以嘉兴古塘小镇为例 2020-06-01

    引言本文以古塘非遗特色小镇为例,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特色的非遗古镇视觉形象,将小镇自身的历史文化、非遗特色与其自然资源相结合,将其转变为文化主题资源,提升小镇形象,避免同质化,促进经济发展,更好地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一、非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就是指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各种在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的影响下与人为活动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世代相传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表达形式。

  • 节事手段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分析 2020-06-01

    近几年来,中国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受关注,包括山西省在内仍然存在非遗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但开发方式不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旅游开发中不同节事手段的应用分析,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为非遗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 气质淳化、浑然天成——高公博黄杨木雕的艺术成就 2020-06-01

    有着"浙江三雕"之一美誉的黄杨木雕是浙江乐清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文化内涵。高公博在传统木雕艺术的基础上开创了独特的劈雕、根雕及写意雕,为中国黄杨木雕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本文从高公博的传统木雕风格、独创性的艺术语言及非遗传承与创新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高公博的杰出艺术成就。

  • 我国女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 2020-06-01

    女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非遗的传播和保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场域理论为切入点,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女性传承人进行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研究其空间分布现状和影响因素。给出善用传播方式、提升非遗传承人社会地位、发展非遗经济等保护女性传承人对策。

  •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精神、多样化的社会价值理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实践性。文章提出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将非遗文化引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为例,提出非遗文化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指出两者共同发展的新路径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 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 2020-06-01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 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