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新疆阿合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语境中的新增文化符号 2020-06-01
阿合奇县位于中国西部天山山脉腹地。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资源优势,为阿合奇县的文化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经济增长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对文化旅游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类文化因素逐渐被纳入文化市场的开发领域。近十年来,在阿合奇县非遗传承与发展潮流中产生了许多新文化符号,这些新增文化符号在阿合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传统的以师徒制为主要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在当下社会的多元冲击下并不能对非遗起有效保护作用。非遗的传承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现代化",其依据是非遗在当下面临的两种主要矛盾。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途径将非遗与现代深度融合,并针对这几种途径下的教育模式展开深入研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为非遗学校教育传承建立体系;在社区教育中注重非遗的场域性;借助数字资源辅助现代传承教育;重视传承教育培训的后价值;从教育学视角下研究非遗传承主体的特征等,合理、高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才能更好的保护非遗。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议题。本文阐述了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又从产业创新、非遗旅游区域综合景观、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耦合、体验式经济、全媒体传播和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六个方面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融合的路径。
-
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析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过程中,基层县市(区)承担着重要角色。正确的保护工作理念、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措施,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根据前人积累的保护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基层保护工作实践,将适合于基层应用的五类保护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基层应用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非遗项目自身的特点,结合这五类保护模式,选择、借鉴和创新最完美、最科学的保护模式,最终实现非遗项目保护的初衷和目标。
-
基于智慧教学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研究 2020-06-01
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勇敢和智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教学日益成熟,在校园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对于我国精神文化教育,特别是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本文从智慧教学的角度出发,立足山东省非遗文化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有效的实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推动"齐鲁文化传承"工程的开展,促进山东文化的繁荣。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我国历史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及精神价值蕴含其中,具有很大的保护价值。探究我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可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非遗,同时对实现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活人,具有活态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文章通过分析非遗传人的特征、现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的几种悖论,提出创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几种途径。
-
创新非遗传承的传播路径 ——以东莞非遗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2014年开始,东莞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实践新路径,市非遗保护中心提出的"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至今已经第六个年头.笔者历经活动策划、实施、提升与推广,不断创新扩宽传承路径,不断激活社会资源参与其中,使得该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有益教育界与文化界的品牌活动,成为非遗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系列创新做法与成效,总结经验与深入思考,为非遗传承传播工作做出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