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新繁棕编在西南石油大学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是保护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重要举措。非遗传承保护进入主流的高等教育,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优势,创新非遗传承保护途径,提高非遗传承保护水平。国家级非遗新繁棕编在西南石油大学传承保护模式所做的实践探索工作,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开拓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并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非遗传承保护以及高校文化育人提供案例借鉴和理论启示。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现状及建议—以滩上乡小学引入跑竹马项目为例 2020-06-01
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已经十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进校园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文献梳理,以问题为调研导向,深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地开展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各级政府、传承人、教师等都支持非遗项目进校园;家长鼓励、支持学生参加非遗活动;学生也喜欢,乐意参加活动。但是如何将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常规的教学活动,仍有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组织形式、师资力量、授课形式、课程内容、服装道具、场地经费等。非遗进校园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以赛促学、成立非遗项目俱乐部等途径,完成非遗在初等教育阶段的传承任务。
-
薪火相传 泽被后世——古城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力复兴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群体、团体个人为文化遗产所做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舞蹈表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古城建筑中的建筑风格、古城自然景观以及当地的风俗人情等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非遗传承中,古城、古镇中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资源,该类资源不但承担着我国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也是反映当地风俗人情的重要资源,也承担着区域性象征的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古城、古镇、老街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本研究方向,探讨在古城、古镇、老街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同时讨论在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如何促进其活力复兴,更好的传承我国古城、古镇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浅谈非遗题材在动画创作中的可行性分析——以柳编工艺为例 2020-06-01
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形成了许多智慧的结晶,它们具有非凡的精神意义和生命力,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经过世代传承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文化底蕴。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面传心授传承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节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迫切需要新鲜血液。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创作中运用的可行性,这不仅仅是探索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也为动画创作题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现代泉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济南提出打造全国的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的科学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作为建设现代泉城的重要文化资源,它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将会极大助力现代泉城建设。以融合的思路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多个领域合作的“非遗+”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现代生活的需要,也正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建设现代泉城进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推
-
教育助力非遗传承 2020-06-01
近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昆明学院隆重举行。2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非遗大师相聚春城,共同探讨推进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本届大会以"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为主题,通过多层次、多主题的演讲、研讨、展览、体验等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聚集社会各方力量来关注"如何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重放异彩""非遗扶贫与乡村振兴""纺织非遗商品与文旅融合"等话题。
-
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呵护,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创造力的珍视。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分层级的保护体系。但是,一些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却依然有待完善。为此,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入手,对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
当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不仅是非遗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继续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研究的成绩,进一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的重大问题,以研究促进教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