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研究 2020-06-01
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提倡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新时期,非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是文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命名传承人,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命名认定,有利于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激发出传承人带徒传艺的热情,为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系人类文化多样性作出新的贡献。通过对传承人定义、调查和认定,明确调查、认定传承人过程中的具体程序和内容,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完善
-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2020-06-01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扬州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同时也可以促进扬州旅游业的发展。扬州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在取得一个成绩的基础上,也面临着缺乏参与性、忽略文化内涵、非遗宣传工作不到位、存在传承危机、部分非遗责任主体申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本文在对扬州非遗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扬州非遗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对于推动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
葛渔城·重阁会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渔城重阁会在2017年12月29日晚亮相国家大剧院,参加了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人民献上节日的祝福。荣景玉: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现年40岁,廊坊市葛渔城重阁会会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廊坊市景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河北省授予葛渔城重阁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2008年中宣部再次命名葛渔城重阁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木版年画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版年画的传承面临人亡艺绝的濒危境遇。对非遗的传承不能停留在保存的层面上,非遗传承还应含有创新和发展的理念。要想使木版年画这个非遗项目持续传承下去,需要在其创新传承方面做文章。加大非遗的记忆论研究非常有必要。在非遗的记忆论研究方面需要注意两个问题:超越记录与整理;重视传承主体。
-
云南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 2020-06-01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个地区文化习俗都有所不同。例如云南地区的滇剧、花灯戏、白剧等,民间的传统戏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眼中,将文化传承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同时也就代表着戏剧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但其实是有所差异的,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是代表此项文化得到了国家的认可。[1]而建立名录体系,也只是将文化传承下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开始,使各项非物质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才是最终目的。
-
传承非遗也要不忘初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民风民俗民情等民族特征、审美习惯“活”的呈现。传承非遗不应只是书本著作里的文字和图片、博物馆里的摆设、“口耳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工艺等。非遗大多是“活态流变”的生产生活技艺,只有走出象牙塔,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被公众认识、消费、欣赏,才能“活”在当下,得到传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对传承非遗也要不忘初心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
漫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我国拥有着数量庞大的非遗产物,作为一项“活”的文化产物,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举措。
-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跳出传统传播理念的限制,大胆创新,不断与新技术、新理念融合,特别是通过已经形成了强大影响力的新媒体进行传播,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文化内容,用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市场竞争的磨练来提升其自身传播价值,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文章将结合非遗传播的现状和非遗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可行性分析,来阐述具体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