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翻译的策略及方法 2020-06-01
广西有着独特的文化。至目前为止,广西共有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6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民族特色浓郁。本文旨在通过对广西非遗名录的英译策略和方法的分析,促进广西非遗的外宣翻译及对外传播。
-
非遗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互融路径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独特代表,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它蕴含的"匠心""匠艺""匠道"精神和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高度契合。虽然非遗项目进校园已经普遍存在,但是其在校园发展传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发展方向模糊、普及率低、影响力弱、专业度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校园传承工作、科学选择"非遗"项目和全力打造课上课下互通互认、专家学生联合创作、校内校外有效实践、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四大平台的对策。
-
茶“非遗”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浙江传承人群研培的实践 2020-06-01
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目前浙江已有30余项绿茶制作技艺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和县级非遗名录。为强化社会传承的实践,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启动了以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为重点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浙江省的茶制作技艺非遗研培始于2017年,课程体系围绕"课堂教学、实训、观摩学习和总结交流"等4个模块进行构建,实践证明该研培体系与教学思路总体上是可行的,但需根据茶制作工艺的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适时调整。
-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现状评估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赣南是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资源丰富,依存环境相对较好。通过对非遗项目存续状况分析评估和赣南非遗保护实践的总结反思,发现赣南的非遗保护还面临着人才短缺、法规不全等诸多问题。结合赣南的实际情况,对赣南客家非遗的保护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对于推进赣南客家的非遗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在京成立 2020-06-01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日前在北京华夏文化大厦正式成立,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推进又多了一支生力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会长由非遗艺术家常月红先生担任。常月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非遗在国内和世
-
集群式创新驱动下新会葵艺载体设计研究 2020-06-01
目的通过调研五邑新会葵艺传承困境及产业现状,反思手工艺思维为主的传统手工艺保护范式的缺失,以集群式创新理论为视角,集合具体的设计实践,探索五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的新思路。方法基于产业集群式创新理论模式,在产品的载体创新上寻找新会葵艺与五邑地区其它非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创作主体上尝试融合五邑地区的多方力量,当中特别注重不同非遗传承人(机构)的合作,以提高产品的创新层次。以"归巢"葵艺灯、葵叶红木灯、江门侠为设计实践,论证该理论驱动新会葵艺创新式保护的可行性。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群式创新理论可以有效打破新会葵艺内在的封闭性,提高新会葵艺产品载体的创新层次,亦可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
-
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与“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特殊文化形态,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7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新时代如何在传承、传播、创造、创新中推进"非遗"工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点。
-
文旅融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2020-06-01
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的兴起,在文旅融合的浪潮声中,关于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理论,分析了西江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并对苗寨的非遗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使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功能和经济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