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基于非遗保护视角下的江苏文化精准扶贫机制研究 2020-06-01

    本文对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带动精准扶贫的机制进行分析。江苏非遗发展在项目和区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非遗产业化发展不均衡;同时,江苏扶贫成效显著,但是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挑战仍然存在,文化扶贫重在扶志,对建立贫困人口脱贫信心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分析,非遗参与文化精准扶贫具有较大的意义,构建"4+1"文化精准扶贫主体模式,提出比较扶贫项目、识别扶贫对象、保障产业建设和提升文化氛围四个层次构建江苏非遗文化扶贫机制的新路径。

  • 秦岭古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留坝县留侯镇庙台子村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村落活力建设与长期可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资源流失状况严重、传统技艺濒临灭绝、保护机制有待完善、文化保护意识缺失等问题。本文从秦岭古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以留坝县留侯镇庙台子村为例,对其非遗现状与保护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 留存与传播:宁夏非遗记录的影像人类学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是文化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进行系统影像记录的国家工程,有着重要的时代文化意义。在地方实践中,国家意志如何进入,实践的过程中,传承人的主体诉求是否与国家诉求相一致,需用实践样本加以探讨。本文以宁夏非遗记录实践为案例,通过对宁夏实践的分析,探讨国家诉求中的"留存"与传承人主体诉求的"传播"间的张力结构,反思作为国家意志下行的操作指南,在实际的标准化操作中,已然存在与实践场域脱节的现实问题。

  •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研究 2020-06-01

    黔东南州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如何利用非遗资源优势助推黔东南乡村振兴成为当前面临的难题,本文从分析黔东南非遗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黔东南非遗产业化对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 基于自贡“龚扇”的非遗创新设计研究 2020-06-01

    自贡"龚扇"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一项重要门类,工艺研究是"龚扇"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依据自贡"龚扇"非遗工艺发展实际以及田野调查结果,探究"龚扇"工艺特征、材料、文化内涵及传承困境等,通过形态转换、改变设计过程等创新方法,寻求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提出要处理好文化传承、经济效益与时代特征三者间的关系,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途径。

  • 南阳烙画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中的传播与发展* 2020-06-01

    抖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模式对南阳烙画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良好效果。抖音平台开展各种非遗传承活动,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许多帮助,非遗文化正在借助短视频这种形式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文章通过研究抖音平台对传播南阳烙画所起的作用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为南阳烙画在短视频时代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 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困境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其系列文件中,社区、群体及个人在认定和保护非遗的制度设计中有很高地位。尤其是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刊布的《伦理原则》更着重突出了社区的重要性。这些制度设计落实到中国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具体案例,可从中看出一些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所考察的哈尼族案例中,口头传统类非遗清单编制和申报主体不合理,不利于口头传统的保护和存续。社区参与的缺失会导致清单编制的不清晰,而不当的社区参与也可能导致社区主义。学术上有关非遗保护中"社区"的考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遭遇主体的困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日渐式微"的困境。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环境的挤压下,其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乃至面临着消亡的风险。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非遗"保护深入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通过教育手段在年轻一代中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性的"非遗"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