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试论浙北蚕桑非遗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2020-06-01
浙江省北部的太湖、西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称号,浙北地区的蚕桑非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的地位更是显赫。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科技的进步,浙北蚕桑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逐渐被人们遗忘。故本文对浙北地区蚕桑的保护与传承方式进行探究,旨在促进和发展浙北地区的蚕桑文化,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以广西贵港市平南牛歌戏为例 2020-06-01
平南牛歌戏是广西贵港市平南县现存最古老的民间小戏剧种之一,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南牛歌戏形成于元朝,深受桂东南人民喜爱,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极盛时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平南牛歌戏呈现出日渐低迷的趋势。对于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可从加强舆论宣传、培育文化自信,专业教学与学演兼备、培养“非遗”传承人,把握时代需求、转变老旧理念,加大投入力度、以政府为主导等方面着手。
-
艺术设计类专业融入非遗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0-06-01
本文旨让非物质文化有效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使文化得以传承,同时助推文化产品设计。以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乱针绣、金坛刻纸等为例,进行非遗融入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验性探索,从非遗传承在文化自信、传承创新能力提升、工匠精神培养、传统文化促进设计的角度分析非遗传承的意义。以工作室为切入点,从通识美育教育、创新创业、数字化教学平台等角度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从作品—产品—商品的设计策略、网络新媒体平台应用、课程运行条件与机制等角度对课程的实施提供策略研究。
-
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20-06-01
在全球化信息语言环境下,对外宣传翻译是推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中心,促进中华优秀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手段。文章以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理念,结合湖南非遗外宣翻译现状及不足,从翻译生态平衡、译者为中心及适应选择论三方面,聚焦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旨在构建良好的翻译内外界环境,促进中西文化间的平等对话,让中国非遗文化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
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措施 2020-06-01
非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备较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在当前时代逐渐消失,就是由于其自身的价值和优势难以体现,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对旅游开发模式梳理,简要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并详细阐述了旅游开发市场的具体优化措施。
-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以潮州“大吴泥塑” 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选择。当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如何转型、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现实困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大吴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潮州的亮丽名片。详细梳理潮州"大吴泥塑"的历史与发展脉络,分析发现人们对"大吴泥塑"的非遗价值认识模糊、传承断档断层、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是导致"大吴泥塑"当前保护与传承窘境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大吴泥塑",应提高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形成保护合力;创新传承模式,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革新工艺,打造市场品牌;加强宣传,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历史客观性辨析 2020-06-01
在产业开发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地打造成赚钱工具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带有很大的普遍性,这样再现的文化形态很难认可是一种我们所期望的保护形态。如果我们可以对保留下来的非遗的文化性征、艺术特色和精神内涵做出正确的历史解读,遵循非遗自身发展的历史客观性及其固有规律,正确认识文化交融对于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为其找到立足点和切入点,是把握好、保护好其基本价值体系不被损害和扭曲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