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基于非遗视角的骆山大龙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创产品具有紧密的关联。非遗为文创提供了众多素材和不竭地灵感,文创产品的开发推广为地方非遗保护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路径,二者只有互相依靠,才能开辟一条传统与现代联合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道路。非遗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可以给骆山大龙乃至南京非遗创造新的发展对策,开拓区域文旅产业的生长空间。

  • 防范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异化”行为的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强了社会各界保护的共识,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文化形态异化的进程。而解决保护、开发、破坏这场博弈的最佳方式,基本前提是要对非遗的形态和内容有整体、客观、科学的认识,以及文化交融对于非遗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采取慎之又慎的发展态度,建构在大传统视域下由各级地方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专家学者、传承人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方能在保护与开发这个体系中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最佳方式。

  • 民间与官方的博弈:“非遗”文化中的仪式传播——基于西和乞巧节个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之后,甘肃西和乞巧节形成官方仪式与民间仪式并行呈现与传播的状况。官方仪式传播拓展了乞巧节的知名度与关注度,但乞巧节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不可避免地单向度化,乞巧节的某些传统文化被误读,甚至被重构,进而被消解。本该得到传承与保护的"非遗"文化,在官方仪式与民间仪式的博弈中被共时性消解与强化,媒介的社会调和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为"非遗"传承提供机会。

  • 文旅融合趋势下的非遗资源开发策略 2020-06-01

    近年来,上至国家机构改革,下至地方业界转型升级,都在大力推行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开发,在这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原则入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模式,提出文旅融合背景下应该如何更好进行非遗文化保护的具体对策,希望可以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 基于文化自觉的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为例 2020-06-01

    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态地保护与传承,需要居民自觉地进行参与。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采用文献分析、理论研究、现场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沙湾镇提高居民文化自觉意识的手段进行系统总结,指出建立自上而下的保护机制、对传承人及传承队伍进行支持、利用社会传播体系等途径提高居民与非遗的接触度、增强社会组织的推动力及借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式是提高传统村落居民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自觉意识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下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 浅谈新形势下非遗保护与传承 ——以夹江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活态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近年来,随着“非遗热”的持续升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各地的非遗保护如火如荼,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以四川省夹江县为例,分析了夹江非遗保护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 “非遗”视角下客家木偶戏的创新传播研究 ——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例 2020-06-01

    随着时代发展和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客家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困境。所幸的是,得益于我国对传统艺术保护力度的加大,自2006年起,一批提线木偶戏被列入了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梅州市五华提线木偶戏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本文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例,分析其传播优势,探寻其传播策略,进而为客家木偶戏的发展提供思路,提升"非遗"的创新传播力。

  •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它是古代人民生活所形成的文化沉淀,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结晶,同时也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打破了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来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进行简要论述,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在数字化保护措施下最大化发挥文化产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