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英语拓展课中的传承研究——以茶文化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需要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遗产,将其完好地传承下去是每个大学生的责任。本文以茶文化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具体的传承内容和授课方式,期望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发展和建设,对非遗资源的传承起到一点儿借鉴作用。
-
基于非遗文创产品国际会议论文的对比研究 2020-06-01
本文从非遗文创产品背景出发,收集了十余篇相关的国际会议论文,涉及到文创产品研发、海南黎锦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通过分类整理比较分析探讨非遗文创产品未来的研发思路,为今后海南非遗文创产品研发策略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节庆文化的建构——基于广西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的考察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全面启动至今已有十余年。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新视野推动了学术发展,初起之时“非遗运动”的喧闹渐趋转入理性的学理分析与思考。民俗节庆作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新的非遗语境中其研究面向超越了单向度与片面化。以广西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为个案观照,阐释其在广西田阳这一古老地域兴起时在政府与学者的共同构划中选取了壮族文化发祥地和精神家园的新路向。在布洛陀人文始祖信仰核心的支撑下,通过政府的文化展示以及民俗精英对“地方性知识”的新建构,将这一新型民俗节庆嵌入“三月三”时间点,逐渐构筑了进入当地民众生活的民俗节庆。但是这一节庆是否能伴随历史的车轮存续在民众生活中,在未来的世界能否沉淀下来进入传统节日系统,还要看其未来的发展。其中还应该警惕新型民俗节庆“脱域”现象。
-
宣纸烙画非遗技能人才培养及产品研发探索①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遗技能人才培养是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手段.以山丹培黎学校实施非遗创新项目宣纸烙画为例,探索宣纸烙画在技能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法创新、市场走向等方面的实践过程.产品研发与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是烙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持续绵绵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传承非遗文化,更有助于实现烙画这一宝贵的非遗项目的延续
-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2020-06-01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对于促进非遗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体现在保护中的作用及角色定位、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数据库建设3个方面。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颇丰,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对策的差异性方面需要加强。
-
探讨地方高校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构建 ——以中国传统失蜡法铸造为例 2020-06-01
我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非物质文化凝聚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紧锣密鼓地全方位开展起来。高校作为传播文化、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地,无论从基础学术研究、引领科研创新的角度,还是站在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的角度,都有着不可替代和无与伦比的氛围优势,承担着重要使命。本文首先引入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其次以铜文化的传统失蜡法铸造为例,说明构建地方高校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
发挥文化馆职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趋繁荣,文化馆借助自身优势加大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构建研究 2020-06-01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岭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通过探讨"非遗"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构建与创新,实现"非遗"传承的同时为艺术设计类课程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