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的目的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对非遗文化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可以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非遗文化产品是指能够体现出某种非遗文化特质,供人们购买消费,引发人们文化认同的文化产品。针对大多传统非遗产品已经脱离新时代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现状,提出借鉴模因论思想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从非遗产品的功能、使用情景、用户审美、材料应用、题材故事等角度出发加以创新,使非遗文化产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以婺源三雕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探讨非遗生存状态评价及保护与开发策略。

  • 高校美育热下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冷思考——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020-06-01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 传承人的视角:重庆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分析彭水非遗传承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并提出政府提供经济资助,公益性组织或个人对非遗传承人提供帮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产实践性保护,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加强非遗传承教育等对策建议。

  • 包装与改编:“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误区 ——以金湖秧歌为例 2020-06-01

    当前,虽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重大进步,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和误区。作为传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过度包装与改编的负面效果已逐步显现出来。本文将以金湖秧歌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与改编的具体表现,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误区的重视。

  •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走进高校动漫教学 2020-06-01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受到了各大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为此做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努力,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复杂性,高校在促非遗进校园过程中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同时,我国动漫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体制作水平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前期动漫专业教育中对美国、日本等参考较多,导致我国动漫缺少本土风格。动漫要想走出国门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在内涵和民族风格方面加以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动漫长远发展所需,所以我国动漫人才培养环节要加入对非遗元素的渗透,这些渗透应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体现出来。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非遗意识,最终使非遗的传播和动漫发展达到"双赢"。

  • 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2020-06-01

    在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作经验,凸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非遗对其形成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从本质的角度来看,非遗与群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展开一系列浅谈。

  • 基于公众感知的芜湖铁画非遗旅游保护与开发途径研究 2020-06-01

    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芜湖铁画保护与传承具有长远意义。本文从公众感知视角,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的保护及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芜湖铁画非遗旅游产品保护与开发的结构和模式。

  • 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0-06-01

    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下,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下文简称非遗保护),并寻找两者的融合点,实现美丽新农村建设规划。本文就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路径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