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好的关键在于产业化,非遗产业化是最好的传承,推进非遗新兴业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孕育新的发展机遇,不仅能够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历史价值,而且能够实现非遗产业化的经济价值。文章回顾连云港非遗产业化进程,发现由于传承人匮乏以及非遗与产业化结合的弊端等因素,连云港非遗产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本文基于连云港非遗产业化现状,从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和促进非遗动态保护等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 非遗名录中针灸类项目的高等教育实践与探索 2020-06-01

    传统医药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第九大类,针灸类项目归属其中,以广东省级非遗"针灸(岭南火针疗法)"为实例,阐述在非遗名录中针灸类项目在高校中的人文素质培养及专业教育实践方式。针对非遗名录中针灸类项目在高校中开展传承与传播的途径,进行探索性分析,对在医药高校中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的意义进行总结。

  •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以无锡市中医医院为例 2020-06-01

    本文系统分析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本单位在非遗档案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措施,最后就如何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研究 ——以和林格尔剪纸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我国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如缺乏政策与资金支持、培养人数少、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成型等。做好宣传工作、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信息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剪纸内在价值的提升反促人才培养、继续推进非遗课程进校园等,是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效解决方案。

  • 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方法研究与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宝藏,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有着巨大作用。然而随着全球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自身发展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刻不容缓。非遗衍生品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如何设计出具有价值性、文化性、内涵性的为现代人所接受的非遗衍生品,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点。本文旨在研究分析非遗衍生品的设计方法,探索非遗文化衍生产品设计的新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和实践性意义。

  • 非遗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以阳新布贴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当地独特的风土民俗和民间文化,是民间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以文创产品作为载体,有利于实现非遗的传承、发展与传播。文章从阳新布贴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入手,通过资料收集与文献整理,分析阳新布贴的创新设计要素。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保留地域特色,开发设计出具有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文创产品,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树立文化自信。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加强,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是显现出无可代替的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对非遗数字化保护还停留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采用新思路、新策略、新手段,不断提升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

  • 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论述 2020-06-01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族群的核心情感纽带,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客观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世世代代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态文化遗产,也同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特文化基因,更是整个民族集体精神情感的直接体现。但是我们也同样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多元文化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侵占了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更是在客观上使得我国文化生态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