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看非遗的发展——以四川部分地区为例 2020-06-01

    大学生走进非遗的优势在于可以用更加亲近的方式走进非遗,观察到的现象和观点更加客观。"我们都是文化人"团队在雅安、乐山、成都、江油四地进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记录活动。走访当地非遗办,与非遗传承人直接接触,了解记录12项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状况。团队通过访谈记录进行实地调研,制作微博、微信及在网站发表新闻稿等途径推广非遗,并收集非遗相关调查问卷。作为大学生群体,笔者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达到几个目的:一是通过实地体验非遗,对专业课程非遗学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二是弥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三是结合专业知识、经验借鉴,从大学生的视角为地方非遗的保护、活化等提出一些建议。

  • 以“两创”方针为指引加强怀化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思考 2020-06-01

    怀化市地处大湘西地区,位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有52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在强化政府行为,明确保障机制,严格依法保护,创新管理模式,宣传展示品牌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看到,怀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也面临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冲击、偏远乡村项目濒临消失、保护和传承人才匮乏、知识产权保护等挑战。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在履行非遗法律赋予的职责,落实非遗保护与传承资金投入,加强非遗系统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加强非遗研究、品牌构建,推动当地人懂当地文化,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 数字信息技术与非遗保护的问题与反思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数字摄影和录音、二维或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数据库、搜索引擎与宽带网络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对非遗信息的储存、检索、传输和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是各种成熟的技术形式的涌现;另一方面也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保护方法、实践目的和工作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 以界首书会传承现状为例浅谈地方传统曲艺类非遗的未来发展之路 2020-06-01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但是在如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体制中,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保护和发展状况令人堪忧,笔者以发源于安徽省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的界首书会(又名“苗湖书会”)为例,走访了多位界首书会的非遗传承人、参与过演出的民间艺人、界首市文化馆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多种类、大范围、规模化、系统化的整理了界首书会发展的传承的历程,力图从中寻找地方传统曲艺类非遗发展转变的契机与方法。

  • 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灭绝,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传承人是非常关键的传承载体。所以,要想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源远流长,就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随着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我国也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并且制定相关政策和传承机制,在保护非遗传承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山东传统武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追踪与"原生态"保护综述研究 2020-06-01

    目前,山东省共文圣拳、地龙经拳、地功拳、太平拳、水浒拳、八卦掌、黑虎查拳、梅花拳、大洪拳等三十二个省级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可简称'非遗')项目,五年保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情况、保护单位的监管及资金的投入情况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 “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的反思——基于赣州兴国山歌传承人的实证研究 2020-06-01

    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我国进入高潮,其的核心即是精通理论与实践的传承人.目前我国传承人制度虽有种种成就但也有不少弊端,基于此,本文特意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兴国山歌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法试图找出这些问题.

  • 微影像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为例 2020-06-01

    伴随数码媒体技术日异月新的发展,利用视频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已是常态,而影视手段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以视频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记录形态各异、目的不一。随着大型"纪录片""宣传片""影视片"在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凸显出不足与困难,保存价值及意义参差不齐,以及大型影片在制作、投资等方面不利于快速对非遗文化抢救等问题。微影像的快速性、准确性、精致性、记录性和文化的可视听性都让微影像的时代作用愈发凸显。微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无论是用于保存、宣传,还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乃至促进影视高校课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