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研究——以端午节为例 2020-06-01

    十九大上,我国提出"用‘互联网+’激活非遗传承发展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描述为"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已经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本文以端午节为例,首先介绍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分析了以端午节为代表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并在研究其发展局限性的基础上,给出一些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有所帮助。

  • 竹里林间的艺术实践 2020-06-01

    竹艺村位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所在地崇州市道明镇,五位竹编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传统的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传承。但同国内大多数"非遗"一样,道明竹编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改变,源自于一座叫作"竹里"的建筑空间的诞生。"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这是陆游在造访道明镇的白塔禅院时写下的诗句,也成为"竹里"设计的灵感来源。

  • 《延禧攻略》中的非遗宝典 2020-06-01

    清宫戏《延禧攻略》火热点燃暑期档荧幕,难得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跟着蹭了一把热度,进入广大观众的视野。该剧让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女主角魏璎珞大快人心的复仇及晋升攻略、精致考究的道具服饰,还有编剧匠心营造的一幅幅精妙绝伦的非遗画卷,昆曲、宣纸、缂丝、绒花、香云纱、打树花……都被精巧地囊括进每一帧镜头里,完美镶嵌于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中

  •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国在该方面的起步比较晚,如何在大数据的助力下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也变得尤为重要。

  • “双创”背景下高校“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例 2020-06-01

    双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都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重点内容。高校在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脉,以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手段不断完善拓展"非遗"的表现空间,从而增强"非遗"的生命力。文章通过总结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对照辽宁省"非遗"人才培养现状,探索"双创"背景下高校"非遗"教育发展的可行性规律,以期为向社会输送合格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遵循的理论依据。

  •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儿童美育数字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河南是非遗大省,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了解,普查保护不是目的,必须传承才能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信息化技术的革命也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儿童美育化传承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思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了更多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和互动方式的可能性,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儿童美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当下儿童美育教育理论内涵的深化与提升,而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拯救作用。

  •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新编川剧研究 2020-06-01

    川剧是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剧种。川剧之所以需要“国家级”保护,是因为原本剧本甚丰、观众极多、影响巨大的川剧如今日渐式微。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大力保护以川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就是在守护我们民族文化之根。本文基于非遗保护视角,浅析川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新编川剧对传统川剧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此次研究,探寻新编川剧的创作方法,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保护工作创新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传播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被誉为历史社会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和关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非遗”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