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让非遗流行起来 2020-06-01
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我国的非遗事业已走过13年的时间,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了1372项,其中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在《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两部清宫剧中展现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让很多年轻人了解非遗、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匠心。可以说,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DNA,更是我们的根与魂。
-
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价值研究 2020-06-01
纪录片是信息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但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和传播的要求,并且它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叙事和视听艺术的结合,能够完整的记录和传播非遗文化与民俗技艺。通过纪录片这一有效的载体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非遗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文章以淮阳县太昊陵庙会和“泥泥狗”为对象,就如何更好地发挥纪录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提出建议。
-
陕西省省级非遗项目的旅游响应研究 2020-06-01
研究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精髓的陕西省品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次研究主要探索了非遗与区域经济和旅游间的响应关系,研究发现省级非遗的申报成果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
传统与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博物馆建设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的珍贵财富,我国极为重视对非遗的保护,逐渐出台多种政策和法律,推进数字化保护进程。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建设数字化非遗博物馆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数字化保护非遗的措施,最后提出了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的策略
-
建立非遗电子档案的紧迫性和几点建议 2020-06-01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艺术,同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来越多.但是在全球化的局势之下,我国的非遗项目受到冲击,其保存与传承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无形、多元、民间的存在形式,所以其保存方式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更新.为改变以上问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档案就尤为重要
-
胶州“非遗”——茂腔、秧歌登上国际舞台 2020-06-01
拥有4500多年历史的胶州,仅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6项,其中胶州秧歌和茂腔更是双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胶州的"文化特产"。而胶州并未将这份独有的"非遗"优势束之高阁,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这项非遗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甚至赴欧洲巡演,打响了这块响当当的文化招牌。
-
浅议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20-06-01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延续,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征各异,因此,文化工作者要针对不同项目、不同类别、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非遗工作.本文主要就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研究
-
非遗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模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身份之象征和精神传承之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主要由地方政府、第三方组织及社会群众等三个群体完成,其中地方政府在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承担起非遗的传承保护以及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责任。黎锦作为海南黎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海南黎族几千年历史的沧桑,表现着黎族文化的点滴,凝聚着黎族人的血与魂。但黎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黎锦一直以一种黎族特有的方式来传承。现代科技文化的急速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没有文字传承的黎族人民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黎锦时刻面临后继无人甚至是失去传承的危险。但如果黎锦手艺能够成功产业化,不仅能够对其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还可以极大的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解决贫困以及就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