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媒介融合 重构“非遗”传播态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部分简称“非遗”),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民族璀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下大部分对非遗的传播保护仍停留于博物馆陈列、文化展览、传统习授等静态的传统传播方式,使得非遗的传播范围覆盖面较窄,经济效益很不显著。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与传播形态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近年来媒介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 赤水市提升非遗品牌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品牌的建设是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赤水非遗文化品牌的提升打造为切入点,通过对赤水近年来非遗品牌建设的现状、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思考赤水非遗文化品牌打造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为非遗助推赤水乡村振兴提供路径参考。

  • 文化和旅游部部署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2020-06-01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明确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8S)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政府将在广州市联合主办主会场活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体验活动,邀请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参加,包括展览、展演、座谈、论坛活动等

  • “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2020-06-01

    流行于中越边境的壮族“霜降节”是壮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节日庆典活动,同时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在边疆民族地区被广泛接受共享的典型表现。壮族“霜降节”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深刻反映了稻作文明,是壮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霜降节”为例,管窥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和困惑,梳理壮族节日与产业化的关系,探讨促进各类相关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科学融合,相互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边疆壮族集聚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用最大化。

  • 2018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2020-06-01

    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1月13日在京揭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名誉主席冯骥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杂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夏菊花等10位被评为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活的记忆”,其丰富、独特、稀缺和唯一的特质通常以文化符号形式存在并形成文化资源,准公共品性质使其具备一定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潜力。近几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化资源不断被企业或组织产业化开发,当作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武器。广西借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之风,大力推进非遗产业化开发项目,给文化市场创造了活力,也给广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 以中国非遗实践为基础构建新理论 2020-06-01

    目前,围绕非遗主题的讨论主要还是结合非遗保护政策、实践以及非遗具体事象展开的。在宏观层面,主要集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辨析(1),非遗保护实践和政策的相关思考(2),法律和知识产权问题等;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也显示出越来越多样和细分的态势,例如非遗的开发与产业化(以旅游最为突出)、非遗传承人研究、具体

  • 多方努力 让非遗华丽丽地传承 2020-06-01

    近期,“中国纺织非遗创新成果展暨首创非遗设计创新展”在全国首家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创园区——北京咏园举行,展览开幕当日,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也在此举行。在这个展览上,展出了很多由非遗元素衍生而来的文旅衍生品。可见,在保持传统技艺完整性、本真性的基础上,非遗传承人们做出了大量设计尝试。这也与第三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的主题方向——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创新相契合。第三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于2019年11月初在云南昆明召开,会期3天,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