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2)

共检索到 22 条数据

  • 青龙秧歌舞“猴打棒”考察研究 2020-06-01

    青龙满族自治县“猴打棒”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属于秧歌舞的一种,距今大约300年的历史。“猴打棒”早期产生于民间的祭祀仪式中,后来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在当今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和保护“猴打棒”,剖析其内在的文化学意义。通过传承方式的创新来保护其传统文化的特色,来弘扬多元一体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为其他少数民族县域甚至其他地区提供经验便成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谈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思路 2020-06-01

    在对辽东7个满族自治县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揭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分析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探讨了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思路。

  • 樟树中药炮制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2021-08-26

    樟树中药炮制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 非遗语境下的淄博上河村鹧鸪戏研究 2020-06-01

    鹧鸪戏原名肘鼓子戏、周姑子戏、巧腔,与五音戏、巧腔、茂腔、柳腔、柳琴戏等同属"肘鼓子"系统,是山东省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鹧鸪戏的表演模仿鹧鸪鸟的叫声,其演唱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类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在淄博一带流传了240余年,是全国惟一一个由村落为单位保存下来的古老濒危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06年12月,鹧鸪戏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10日,鹧鸪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 齐守成:民俗专家谈 “非遗” 2020-06-01

    民俗是千百年来流传积淀的传统文化。所谓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日积月累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辽宁的民俗文化非常接地气,其精华就是已经被国家和省市政府批准的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近日,我们采访了辽宁民俗专家齐守成先生,听他讲讲民俗和非遗的话题

  • 不拘一格看传统——结合“锦灰堆”浅谈封晶绘画特点 2020-06-01

    封晶青年书画家,字惜月,号晓风。出生于艺术世家,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会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研究员,陕西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西安市晓风书画研究院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画法传承人。封晶秉承宋、元、明传统画风,博采众家之长,擅长写意花鸟,其画作色泽明丽,格调清雅,用笔古朴苍劲,生动简拙。2017年底,封晶所绘的“锦灰堆”正式列入陕西省境内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