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

共检索到 4 条数据

  • 非遗传承创新:构建我国非遗文化传承生态系统 2020-06-01

    为了研究如何在新时代创新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本文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语境下,梳理当前非遗文化传承中的一些创新探索实践,分析创新传承的若干新思维、新路径和新载体,研究构建我国非遗文化传承生态系统,推动传统与现实相融相通,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我国非遗文化创新传承需要社会相关方面顺应时代的新要求、社会的新需求和文化的新趋势,在"融入"中实现鲜活有效的保护和创新性发展。

  • 基于SOA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系统解构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不断增加,许多学者纷纷对保护非遗做出研究,本文在汲取前人研究经验的情况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系统,并尝试利用SOA系统解构方法,对非遗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构,探寻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交互关系,旨在对非遗的研究上有新方法的推进,并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 我国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再生——以浙江海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为例 2020-06-01

    随着国家从政策层面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国内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传统文化修复与再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综合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研究与实践,本文提出文化生态系统修复特点和理论框架。同时结合蚕桑丝织文化的现状特色和独特属性,提出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路线。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文化层面(精华)、社会层面(核心内容)、经济层面(产业)和空间层面(根植的环境载体)四个子系统。并进一步以浙江海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规划为例,通过文化生态修复技术路线,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蚕桑丝织产业活力提升、改善非遗传承人生活状况、营造非遗保护物质载体等方面,结合规划设计集中展开论述,旨在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路径和方法。

  • 关于设立浦江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考与研究 2020-06-01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如地区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由此构成文化生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非遗文化的完整性,我国专门设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本文就从"文化生态保护区"角度对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研究,试图给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