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

共检索到 167 条数据

  • 将“非遗”引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学校也应该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结合教育部2017年10月下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本文围绕"将非物质遗产文化引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旨在引起教育者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

  • 非遗语境下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文化内涵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因而, 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广受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非遗语境下,高校对非物质文化保护人才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教 育至关重要。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为传统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培养大量人才。本文就非遗语境下,高校艺术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和培养学生的传 统文化素养等问题进行探讨。

  • 基于AR/VR技术的南粤古驿道文化专题设计之教学研究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发展思路,其中重点提出将非遗文化和新兴文创产业相结合,而新技术AR/VR的引入,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的新路径。本文以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设计实践为例,分析AR/VR技术在古驿道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应用,以期探索AR/VR技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设计。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转向 2020-06-01

    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下发,大众视野再度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重点关注了剧烈的社会变迁冲击之下,非遗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非遗的相关研究又是如何实现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由传统媒体到社交传播与微传播风行的转向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整理研究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宁夏自2007年开始在各类非遗项目主要流传地,以当地的项目传承人为中心,选择建立传承保护基地,不但使项目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也成为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展的实在抓手和工作成果的展示窗口.本文对宁夏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做以全面整理,并对其设计思路、发展状况及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 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扶贫经验研究 ——以贵州省“锦绣计划”为例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本质是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非遗扶贫可以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长期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系统、生态系统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非遗扶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为发展资源,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激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生传承动力。2013年,贵州省启动了"锦绣计划",助力全省妇女脱贫致富、创业就业。截至2018年,贵州省"锦绣计划"已经实施了5年,帮助全省妇女发挥手工优势、传承民族文化,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锦绣计划"成为贵州省传承民族文化的民心工程,贵州省独特的指尖技艺逐渐成为新的指尖经济。

  • 浙江省非遗手工艺助推乡村振兴中价值提升策略研究* 2020-06-01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诸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与乡村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种资源要素,如何发挥其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以浙江省非遗手工艺为例展开调研,总结了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存在的传承断层严重、保护机制不完善、民众粘合度低、市场萎缩或消失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培-护-融-扩"对策。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述评 2020-06-0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方式、保护困境与路径、区域研究、个案研究、民族视角、研究现状等相关方面进行综合述评。研究发现:当前研究重心从对体育非遗的宏观理论性研究转向针对某类别、个案及地域性的研究;研究方法从以文献资料为主转向更加注重田野实证;研究的学科基础更加丰富,理论基础更加广泛;研究目的侧重于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更加丰富。但目前的研究在类别归属、原生态保护、开发等方面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