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

共检索到 167 条数据

  •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木模戳印工艺的研究及复刻——以民族工艺品图案为例 2020-06-01

    新疆维吾尔族的木模戳印是一项被列进国家非遗目录的传统技艺,并且该工艺制出的印花布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最初的木料到最后的印料和布料,都显现着这个民族的风情。木模戳印有一百多种纹样,由此印出的印花布上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自由排列,颜色丰富多样。人们会使用这些印花布作为腰巾、门帘、窗帘、罩单、壁挂、墙围布和炕围布等。本文是在对木模戳印技艺进行了研究之后以及挑选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式纹样进行复刻之后的总结,通过亲身体验制作木模戳印到木模戳印花布的完成,作者深深地体会到了属于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这项古老、极具魅力的传统技艺的美与意趣,还体会到了这个西北地区民族热情地、坚毅地面对生活的态度。

  •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热点分析 2020-06-01

    在经济、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武术非遗)如同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在显现自身所特有的价值时,也表现出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通过系统整理相关武术非遗研究文献,归纳武术非遗研究现状,探讨武术非遗研究热点。发现在传承人保护、法律法规政策、互联网+传承模式、文化旅游开发等几个方面研究较多。本文认为,对武术非遗的研究应该围绕以下热点:武术非遗应根据自身具有的教化功能进行传承与保护,不断回归民众生活,做到传承人应"以人为本",打破"固化思想";政府部门应加强管理、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合理配置资源;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中国现代人群特征,不断创新传承与保护的方式方法,创造适宜武术非遗的发展契机,为武术非遗未来的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础。

  • 传承人口述史文本的价值 2020-06-01

    21世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运动使"非遗"传承人成为现代口述史研究中的新对象和新方向。传承人口述史综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口述实录文学等学科的学术范式和文本转化方式,因而它具有史料性、档案性和知识性的基本学术特征和价值特征。当下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仍处在采集、记录以及对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的摸索讨论阶段。因此,学界对传承人口述历史文本的主体性研究也应当及时跟进,而且应立足于传承人口述史的基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取向,开展多元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实证分析 2020-06-01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无定论。私法领域中的商标权保护方式,契合于非遗的保护与开发。以内蒙古非遗项目为例,内蒙古非遗商标注册检索数据为3046,大量被"私有化"注册和"囤积",存在偏商业化的隐患。因此,对内蒙古非遗商标的保护,要鼓励合理的商业开发,也要注意非遗传承主体利益的保护,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 “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和民俗学对“非遗”的研究和保护 2020-06-01

    在各个领域都飞速发展当今社会,文化建设和保护正处于重要历史阶段,随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不断深入及挖掘开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观念开始被更多的被提出和重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独特脚印,承载着不同时期独特的印记,慢慢的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学者及民俗学者的关注.正因为它的独特性及文化研究价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是刻不容缓的.人类学的四个特性对"非遗"的研究与保护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实践"无疑是民俗学对其研究与保护的关键词.当然人类学与民俗学作为交叉学科,并不是只单单具有理论或者实践实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人类学与民俗学对待"非遗"研究及保护的重要武器.

  • 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个案研究* ——以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我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拥有着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其中手工艺非遗因为机器工业时代的背景,市场被严重挤缩。笔者以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为个案进行研究,试图为手工艺非遗的法律保护提出力所能及的建议。

  • 数字化技术视角下金秀瑶族非遗舞蹈黄泥鼓的保护研究 2020-06-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通讯设备的普及,当代我国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开始逐渐向着互联网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各类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众的业余生活。但是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就遭遇到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对于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来说,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的比例愈来愈高,其传承逐渐成了一个较为严肃的问题。以本文研究的金秀瑶族非遗舞蹈黄泥鼓为例,其主要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已经较为严重,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很多年轻人对于这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已经提不起兴趣,进而导致许多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些古老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种思路,即以数字化技术解决少数民族舞蹈传承问题。本文聚焦于金秀瑶族黄泥鼓舞,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完成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 非遗视角下山东大鼓在高校美育教学中传承融合发展研究 2020-06-01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发展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历史文化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出现了比较多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之一就是山东大鼓。近年以来,国内的高校教育事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比较重视的,由此,国内高校实际的美育教学工作中的传承融合发展就变得非常的重要了。故此,在本文中就将对非遗视角下山东大鼓在高校美育教学中传承融合发展工作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打鼓得到传承,同时提高高校美誉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这其实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有效教育提升手段,国内的相关教育机构应当知晓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