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7 条数据
-
江西萍乡上栗国鹏花炮机械厂 2021-08-26
江西萍乡上栗国鹏花炮机械厂
-
中国非遗保护公开的“武林秘籍”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读后感 2020-06-01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风生水起,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高歌猛进,这与王文章先生的极力倡导和大力推动分不开。王文章先生曾担任文化部分管非遗保护的副部长,并长期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我们经常在重要媒介上读到王文章先生的文章,或者在全国“两会”上见到记者对他的访谈,或者在全国性会议、论坛上听到他的讲话。每每读到、见到、听到,总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受。他的非遗保护理念与观点,有些已成为我国非遗保护的准则与原则,成为全国非遗保护的圭臬;有些体现在省级非遗保护顶层设计相关文件中,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
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布洛陀介绍文本英译研究① 2020-06-01
布洛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敢壮山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主要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理念,结合广西非遗介绍文本翻译现状及不足,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出发,对布洛陀介绍文本的英译进行分析,探讨译文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以期为广西非遗介绍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
“直播+”时代下的非遗文化传播创新研究 2020-06-01
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为非遗文化创新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非遗直播很大程度上是把非遗文化的现场感与网友的互动有机结合,通过主播的解说、互动改变人们对非遗刻板的“古老、传统”的认知,并将其渗透到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之中,使文化资源活化。一、非遗直播的多维价值1.非遗文化场域的扩张与再生产非物质遗产文化场域指的是一种文化样式或者一种久远传承的文化活动所无法剥离的环境、场所,或某种特定的、定期的文化仪式及其参与的人群的行为和规
-
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整理研究 2020-06-01
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指在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中国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纺织产业发展,使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国家级纺织类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于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对于国家级
-
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加的强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立在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基础上。在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道路上,非遗保护的工作得到了相关的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非遗保护以及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推动了非遗传承走向更高领域,丰富群众文化。
-
从非遗到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研究的范式转换 2020-06-01
1949年以来,节日研究大部分在断代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的"十大集成"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详细展现,本身就孕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在其中。"十大集成"在进行过程中,节日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公共话题,并且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越来越深的影响。但在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后,节日研究就处在了"非遗观念"和《意见》的双重约束下,之后中国传统节日研究何去何从,这成为一个问题。
-
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可贵成果 2020-06-01
《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陈祖芬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3月出版。该书概括了现存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价值,认为妈祖信俗非遗建档的关键问题是注意档案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归档范围、分类方案和保管问题。建立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