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3)

共检索到 43 条数据

  • 赣剧在社区中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大力推进,社区已成为了城市最接地气的基层组织。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是我们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的传承与发展作一些理论探索。以"非遗"——赣剧为主角,以社区为平台,探索一条传承和发展我省优秀剧种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若要传播、传承、发展优秀赣剧文化,首先要理清赣剧文化的内涵,理清城市中社区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才能做到真正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社区民众道德水准,继而为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 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困境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其系列文件中,社区、群体及个人在认定和保护非遗的制度设计中有很高地位。尤其是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刊布的《伦理原则》更着重突出了社区的重要性。这些制度设计落实到中国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具体案例,可从中看出一些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所考察的哈尼族案例中,口头传统类非遗清单编制和申报主体不合理,不利于口头传统的保护和存续。社区参与的缺失会导致清单编制的不清晰,而不当的社区参与也可能导致社区主义。学术上有关非遗保护中"社区"的考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遭遇主体的困境。

  • “一带一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策略——以保加利亚社区文化中心为个案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社区自己创建和管理的社区中心和协会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保加利亚为个案,围绕“社区文化中心”(Chitalishte)这一由来已久的在地化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分析其在当下发挥自身“独立”“自我管理”和“志愿主义”的特征与优势;进而讨论这类中心在非遗清单编制中坚持以社区成员为主体的参与原则,而这正体现了2003年公约的宗旨。从长远看,维系相似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整合当地社区的各类资源,并留住和吸引青壮年人口。

  • “非遗”视野下赣剧社区保护与传承的理论探究 2020-06-01

    赣剧历史悠久,传统厚重,是集弋阳腔、乱弹和昆曲于一体的综合型地方特色剧种,也是研究古代戏曲的活化石,其于2011年入选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赣剧进社区的理论探讨,不仅可以拓宽赣剧传承与保护的路径,同时也有利于打造特色社区音乐文化。鉴于此,本文从“非遗”保护的视域出发,对赣剧进社区的必要性、意义与价值、问题和对策三方面进行了详尽探讨,以期对赣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反思。

  • 以“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提升公民素质的研究 2020-06-01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融入民众日常生活,"非遗文化进社区",以这样一种特别的形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并且得到居民的一致赞赏,对以"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提升公民素质的研究进行论述。

  • 传统音乐类非遗政府主导保护模式的改进研究 ——以无锡吴歌为例 2020-06-01

    社区参与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必然要求,但在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中,政府基本处于主导地位,社区在保护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实现。实际上,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模式比单纯政府为主导的保护模式更容易实现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研究以无锡地区的非遗项目吴歌为例,围绕"社区参与"这一概念,通过探讨政府和社区两大非遗保护的行动方在传承保护中发挥的作用,总结现有问题,并从扩大社区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及其实施 2020-06-01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旨在推动社区参与和加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该计划包括“社区主导项目”和“伙伴合作项目”,其实施和运作加快了香港保护非遗的步伐,为香港非遗保护提供了合作平台,强化了社区、学校、专家的共同参与,意义深远,任重道远。

  • 社区教育中“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 2020-06-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校本课程开发在教学中也愈发常见,而为了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教育中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愈发重要,特别是近些年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这一目的提供了契机,本文主要对社区教育中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进而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