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3 条数据
-
文化空间类非遗的空间画像及与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动保护初探——以无锡惠山庙会为例 2020-06-01
探讨了作为非遗专有概念"文化空间"的概念流变,对学术界关于文化空间的研究做了归纳。以政府公布的民俗非遗无锡惠山庙会为例,从文化空间视角对其进行了再认识,并尝试对其进行空间画像,发现空间画像的过程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关联性进行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出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联动保护的构想。
-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记忆阐释 ——以山东省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020-06-01
非遗保护与传承从记忆维度上去思考,时间、空间与传承人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它们是非遗保护与传承具体形式。时间层面,对非遗所涉及到时间节点进行研究,发现自我造血良好的非遗离不开一个完整的时间记忆模型,通过重复的压力,强化对非遗的记忆。空间层面,地点与物体。地点记忆作为针对某些内在体验薄弱的非遗来说,比如民间文学,是优于其它固化形式的记忆储藏间。物体记忆,非遗记忆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它裹挟着传承人的情感、认同、经验以及意义,它的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亦是不断强化记住非遗的筹码。传承人记忆,不论是个体还是集体,保护与传承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换位思维,一种更为丰满地认识文化的基础,抽离出一种榜样的引领性。对非遗记忆维度保护与传承的关注,效果是缓慢的,但影响势必是深刻的。
-
非遗影像空间的民族认同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综述片获奖作品集体亮相。非遗影像的空间书写,通过对文化空间的表达展现了非遗场所的当下性;通过对视听空间的选择凸显了审美意境的意向性;通过对童年空间的梳理还原了精神家园的回忆性。非遗影像将形而上的民族认同内化为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细节表达,呈现出空间的民族属性。
-
文化空间视野下的晋祠庙会 2020-06-01
晋祠庙会是以晋祠博物馆与圣母殿、水母楼、献殿为载体,为祭祀水母娘娘与圣母娘娘而进行的赛神会,是集祀神敬神、搭台演剧、集市贸易于一体的庙会活动,是当地宝贵的文化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文化空间的视野切入,将晋祠庙会从文化与空间两个角度划分出三个圈层,将晋祠庙会视作地区特有的意义空间,对其进行多重性的功能分析,以期从整体性角度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思路。
-
非遗元素在互动空间中的应用 2020-06-01
一、非遗元素简介及艺术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代表性的民间文化的形式流传下来的珍贵资源,通过对非遗元素的再设计,利用虚拟现实、AR等交互技术,保护并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元素名目众多,如剪纸、篆刻、木雕、陶艺等,笔者选用刺绣和竹编等非遗元素进行详细分析。
-
“符号化空间”下高安采茶戏的传承表述 2021-08-26
“符号化空间”下高安采茶戏的传承表述
-
以“家空间”陈设视角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研究 ——以“开启·非遗的美好生活——特展”为例 2020-06-01
目前而言,非遗展示在国内还处于探索期,高校内课题研究成果也并不算多,学术界和媒体主要发出的是担忧的声音。本文以中国传统"家空间"的视角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通过最为普遍真切的"家文化"带入展示空间,来说明非遗文化并不是玻璃展柜里的摆件,而是与我们生活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
文化空间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论析 ——以当代桐城歌为例* 2020-06-01
从文化空间的张力和压力视角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是一种有益尝试。基于对桐城歌的调查发现,非遗传承中文化空间的张力表现在历史记忆、传承机制和资源共享方面,压力包括主客位的异化、语境的差异化和边界的模糊化,文化空间张力与压力的合力导致非遗传承乏力。非遗文化空间的张力和压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互相转化。采取多层面措施消减张力和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进而有利于消弭非遗传承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