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

共检索到 19 条数据

  • 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2020-06-01

    目前,非遗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导致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与毁灭.因此,我们应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治理念,以积极的心态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就城市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为非遗的保护提供帮助.

  • 基于生态文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探究 2020-06-01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完善非遗立法保护的目的在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保非遗立法保护制度化与规范化。因而,文章围绕非遗保护立法中的不足进行展开,提出了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策略。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简介 2020-06-01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在侗族非遗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对此,应当加强对三江侗族非遗的法律保护,通过加快非遗权利主体立法,重点完善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机制,加强非遗“生态”文化保护建设以及将非遗保护与民俗风情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非遗“动态”保护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以地方立法权下放后的非省级地区为例 2020-06-01

    2000年5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这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立法保护的大门开启。2015年地方立法权的下放,使得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深化发展。借助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从立法权下放后的非遗保护立法背景、立法的时空分布、文本形式和内容差异等方面,对已经批准通过的17部非省级地方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规进行分析,并基于数据分析提出意见,为进一步完善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提供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新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供给相对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92个指导性案例中,涉及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有3个,彰显司法需求的旺盛。但指导性案例是司法裁判的非正式法源,援用率低。地方性法规虽是司法裁判的正式法源,由于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狭窄,司法适用性不强。在技术层面上,案例指导制度和地方立法具有互补性,指导性案例确立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可以通过地方立法实现转化。

  • 江苏沿运城市大运河非遗保护立法实证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江苏段流经8市,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各沿运城市加快地方立法步伐,出台了诸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进制度创新,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用以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强大的制度活力。但是,沿运各市在立法重视程度、立法质量、私权保护、资金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沿运各市要更加重视大运河非遗保护立法,提升立法质量,加强私权保护,开展专项立法,并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分析 2020-06-01

    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属性,结合最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下简称《非遗》)的立法目的和精神,考虑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的经验,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法律法规有所帮助。进而可以更好的保护我们先人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浅析促进型立法的意义和方法——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例 2020-06-01

    2019年1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非遗条例),为促进北京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在该条例的立法过程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法规内容提倡和鼓励多,法律责任少,规定过软,缺乏强制力。这一意见显示了社会各方对诸如非遗条例这类促进型立法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本文拟以非遗条例为例,简要探讨促进型立法的意义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