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9 条数据
-
微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 2020-06-01
本文聚焦于微纪录片,探索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有效途径,梳理了微纪录片的概念与创作属性。探讨了微纪录片的传播优势,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紧扣当下的视角切入手段、满足受众心理的丰富呈现方式,微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总结归纳了微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必要性,即能够提升良好的传播效果、能够达成丰富的受众互动、能够开拓多样的传播渠道,以此得出微纪录片能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有效途径的结论。
-
非遗纪录片中的平视视角分析 ——以《早餐中国》《非遗·匠心》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题材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人们也将视线聚集到此类影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以央视为代表及各大网络平台都纷纷推出了独具风格的优质非遗纪录片,向观众传达着当代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和其敬业、爱业的传承精神。非遗纪录片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因其蕴藏的工匠精神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受到许多观众喜爱与推崇。本文从非遗纪录片中的平视创作角度去剖析该类影片中平民化的选题内容、叙事方式、情感细节和创作团队特点,探究非遗纪录片中的平视视角所传达出的人文风情。
-
非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视听表达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概念产生于需要,是一种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精神亟待被保护的需要。保护,不仅是非遗向有着与古典传统文化相通血脉的我们发出的呐喊,也是我们作为新一代继承者对非遗该有的态度。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以文字图片为主的静态传播方式,与动态影像记录和展示的方式相比太过被动。后者与生俱来的传播优势,使得诉诸视听语言的影像媒介为非遗的大众传播带来机遇,也使非遗自身生命力的延续成为可能。非遗纪录片正是这种综合性影像记录的一种。优秀的非遗纪录片是对非遗保护和传播空间的延伸,为非遗打造一张更为立体多维的名片,同时也成功地唤起沉寂在大众内心深处的遥远共鸣。因此,本文以优秀的非遗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影像的叙事策略及视听表达,探索非遗在纪录片中充分表达的可能。
-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嬗变 2020-06-01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极大拓展了非遗题材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也使其在叙事策略、制作方式、传播理念上发生了立体化的嬗变。借力时代发展的潮涌,探寻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叙事和话语表达的新动向,以期为非遗题材纪录片的精品化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提供启示和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以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为例 2020-06-01
纪录片将画面、声音、解说统一于一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生动地记录下来,它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手工艺或者艺术表演形式本身,还有非遗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环境。本文将以央视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
基于数字影像艺术的非遗现代传承初探 ——以《好斗》纪录片为例 2020-06-01
纪录片这一艺术形式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本文尝试通过纪录片的影像表述,运用数字化手法,探索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纪录片这一数字艺术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所起的现实意义。笔者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阳长乐故事会的纪录片制作为例,为非遗数字化的研究探寻到新的技术手法,传递长乐故事会的文化内涵,加深人们对长乐抬阁故事会的了解,同时唤起大众对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
-
移动互联时代非遗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探析——以系列纪录片《宜宾非遗》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有效载体,代表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是当前亟需进行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通过纪录片载体,使部分面临消亡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记载,是广电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本文以系列纪录片《宜宾非遗》为例,探析在移动互联时代非遗纪录片的价值、创作与传播。
-
非遗微纪录片《弦舞的艺术》对阿细跳月的影像表达 2020-06-01
微纪录片在数字化媒介传播语境下顺势而生,方便快捷,传播的内容丰富而多元,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普及。微纪录片《弦舞的艺术》用画面呈现了阿细跳月的原真生态,用语言阐释了阿细跳月的千年历史,用叙述表达了阿细跳月传承的精髓,用音乐传递了阿细跳月的幸福快乐,用故事唤醒了阿细跳月的保护意识。从非遗的发展层面来说,微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保护价值、传承价值和传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