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3 条数据
-
非遗共融 2020-06-01
纺织非遗创新发展研讨会共话品牌共融。9月7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联办的纺织非遗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大连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非遗与品牌共融",旨在通过纺织非遗品牌展示,探讨纺织非遗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
11月相约昆明,非遗大会将迎新“风景” 2020-06-01
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咏园召开"文化和旅游就像诗和远方,二者的渗透与融合是一种互动要素资源的整合,纺织非遗应该在文旅融合中贡献一份力量。同时,非遗工作应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景提供更有品质、更高品位且偏向‘轻奢’的产品。"7月3日,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咏园举行。发布会宣布,本届大会将于11月初在云南昆明召开,会期三天,会议主题为"文
-
花边,“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当下,国潮热又引起了大家对非遗的关注。走近纺织非遗你会发现,它们是会说话的历史和文化,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族及地域特色鲜明,纺、染、织、绣、印,像一条锦带,串联起我国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展现纺织业的技艺之精。绍兴花边,于2012年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纺织面料品中,花边工艺主要体现在绣花、窗帘、蕾丝等面料中。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只是基础,寻求一条现代人文精神和生活价值的非遗创新之路,才能促使非遗更好地
-
高校纺织非遗传承的有效路径 2020-06-01
高校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立足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高校纺织非遗传承实践,从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平台建设、智力扶贫、文化建设及交流拓展等6个方面,阐述高校参与纺织非遗传承的有效路径。
-
以“扶志扶智”为导向,纺织非遗助力后精准扶贫 2020-06-01
以"扶志扶智"为导向,因地制宜,将民族地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为四川少数民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实现精准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重要途径。在非遗传承人培训过程中,结合民族地区非遗传承现状,在培训课程体系上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构建"文化+实践+创新"三模块培训体系;师资队伍上实施"大师+教授"教学,建立纺织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教学团队;在平台载体搭建上,通过"非遗研培计划",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免费系统培训及后续帮扶,助推民族地区传承人提升文化素质,实现就业创业。
-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策划实践探索 2020-06-01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灵魂的载体 , 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效印记 , 它也体现着一个区域内生活的固有方式 , 这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内容。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着消失的命运。基于此 , 本文主要探究策划纺织类非遗书籍以保护以及传承非遗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
-
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分析 2020-06-01
[研究意义]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化整理和研究较少,文章旨在对安徽省纺织类非遗项目进行系统化整理,分析其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为其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章根据国家确认并公布的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5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文献分析、数据整理、图文采集的方法,系统分析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区域分布及造成其现状的原因。[研究结果与结论]整理分析发现:①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少,国家级纺织类非遗项目仅为1项,省级纺织类非遗项目为7项。②在地域分布上,分布分散,区域特征不明显;在原材料的选用上,大多以棉麻为主要原材料。究其原因,与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发展和地区非遗项目申报倾向是分不开的。
-
纺织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建设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十分引人注目的社会工程。纺织非遗作为一个大类因其资源丰富、易于生活化、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更受到社会上下的高度关注,尤其在助力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可圈可点。因此,纺织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社会功能,需要立足现代社会转型背景科学研究保护传承的具体路径和可操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