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4 条数据
-
关于对宜春夏布市场的调查 2021-08-26
关于对宜春夏布市场的调查
-
果林套种旱半夏高产技术 2021-08-26
果林套种旱半夏高产技术
-
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理 2020-06-01
老字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以100家中华老字号非遗研究为基础,从多维视角探究老字号非遗的生存机理,认为老字号非遗是多种文化因子互相碰撞、共同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缘文化、家族文化、国粹文化在老字号非遗的特质形成、文脉传承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也造就了老字号非遗的独特文化标识。探究老字号非遗的生存机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非遗传承的密码。
-
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当前文化传播日益数字化,使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其相关理论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一定积极启示。为此,本文研究了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研究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与效益,总结出非遗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对策,以期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提供一定帮助。
-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0-06-01
文章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析长江经济带1 29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非遗在各省、市上有明显差异,整体具有空间聚集的分布态势,呈现"三核两带"的"人"字形分布结构。从类型来看,曲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集聚特征最明显;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民俗类有较强集聚性;传统医药类集聚性较弱,趋于随机分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在区域内集聚程度最弱。长三角地区是所有类型非遗的高密度核心区,黔东南地区和鄂湘黔渝交界也有大量非遗集中。社会经济环境中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文化和人口对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较大,而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维度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更为显著。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布局及保护开发的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四川省绵竹年画村援建设计为例 2020-06-01
人类的精神文明永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人们逐渐发现了非遗产业所蕴含的经济潜力,并合理利用在商业用途,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无论是通过使用商业化的手段促进非遗创新发展还是与之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使得很多人们喜爱上非遗文化,经济反馈也随着非遗商业化发展得到扩大。本文以四川绵竹年画村援建设计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何与现代景观相结合去表达传统文化传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去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研究,也为顺应新时代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相应策略。
-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再传承带动经济发展 2020-06-01
由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物流高速流通,传统手工艺品受到了市场的强烈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艰难。以黄陂泥塑制作工艺为例,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可以将现代3D 技术与传统制作工艺相结合,利用新颖的传承方式,吸引更多民众和企业关注到泥塑这项非遗传统艺术,实现非遗再传承,来带动经济发展。非遗,不仅仅是一道简简单单的工艺制作流程,它更承载着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精神,是不能遗失、不能忘却的。
-
基于社会变迁视角的非遗濒危传承与保护策略分析 2020-06-01
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极大的挑战.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变革,在悄然间转变了非遗传承的动力机制,各类多元化的高科技产品逐步取代传统技艺产品,而公共文化教育也进一步弱化了非遗的生存根基.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社会变迁视角,提出了一系列非遗传承与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