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2 条数据
-
北京拟立法分类施策保护非遗资源 2020-06-01
作为世界知名古都,北京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传承保护这些宝贵资源,北京拟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非遗的存续状态、市场需求不同予以分类,并对其给出不同保护措施。2018年7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截至2018年6月底,北京已普查非遗资源112万余项,共有11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培训班在杭州举办 2020-06-01
7月2日至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杭州主办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培训班。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30多名非遗培训师参加了这次培训。
-
涉足三维领域 创新民族动画 古老皮影幻化新生 2020-06-01
2011年,皮影戏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说:“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戏剧类非遗中,京剧有200多年历史,昆曲有600多年历史,而皮影戏有1000多年历史。”在中国,历史悠久的皮影戏不是某一个地区的特有产物,它的分布非常广泛,除了西藏和海南,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皮影剧团,一个省甚至有几十个剧团,这些剧
-
刍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 2020-06-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群体、团体、个人等视为文化遗产并且自发进行各种表演、实践活动形式所借助于使用的实物、工具、文化场所或工艺品等。由此定义,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表现形式和口头传统;二、社会实践或节日活动;三、表演艺术;四、传统的手工艺;五、关于宇宙、自然的知识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根基,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建设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保护工作,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以便更好地促进非遗法律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稳定发展。
-
何以“原生态”? ——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2020-06-01
对应于中文语境"原生态"一词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早在201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决议规定禁用或慎用。而在中国音乐界,"原生态"仍被作为代表着非遗保护方向的标准词汇广泛使用。"原生态民歌"从"民歌"到"唱法"在一定意义上经历了一个被建构的过程,更经历了语境化、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过程。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立场的不同步,造成"原生态民歌"登上大众传媒后,歌手与学者在诉求上亦存在根本差异。我们有必要对"原生态"现象及其透射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问题进行深度反思。
-
大咖齐聚京城 用非遗点亮生活 2020-06-01
日前,中国非遗又传来好消息。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该名录(册),位居世界第一。近来,非遗这个关键词频频登上热搜,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助扶贫……毋庸置疑,非遗已渐入人心,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黑龙江民间艺术文化传播的保护与传承 ——评《保护与传承——黑龙江民间艺术》 2020-06-01
随着一大批民间艺人一个个离世,中国民间艺术濒临灭亡的危险和困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组织各国申报“非遗”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这引起了我国政府对民间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于是在2006年6月把每年的6月10日定为“文化遗产日”。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以在全民中形成,黑龙江民间艺术文化传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轰轰烈烈
-
基于档案多元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管理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从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以来,逐渐受到各国重视。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条约》,非遗保护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管理作为非遗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引起了档案工作人员及非遗研究人员的重视。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的文化社会中,档案工作也应该适应多元文化的要求。笔者从档案多元理念的4个角度讨论在多元文化中如何开展非遗档案化管理工作。档案多元理念与非遗档案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