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5 条数据
-
丝绸之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流变* ——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研究个案 2020-06-01
非遗在当代的生存状态研究主要包括历时性的传承状况和共时性的流变状况两个方面,共时性流变研究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古以来便是多种文明、多个民族交汇融合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呈现明显的多元民族文化特性,同时也受到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尼勒克县、特克斯县等地多个门类非遗项目的实地走访,以期概括这些非遗项目的当代流变特征,同时观察其对非遗资源的存续及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
鄂伦春族桦树皮手工艺 2020-06-01
一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族自治旗,是东北原始社会古老民族部落之遗裔,有着悠久的历史。鄂伦春族传统手工技艺遗产极为丰富,主要有桦树皮制作技艺、狍皮制作技艺(两者均已收录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刺绣、骨雕、木雕等,其中尤
-
甘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文章就甘南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数据库、互联网+"非遗"、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与文化传承共同发展、创新传承艺术等保护措施。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基于海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 2020-06-01
本文基于对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实地调研,在分析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类及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对其保护与旅游利用进行了辩证分析,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的旅游购物品、社区化和非遗小镇旅游、实景演艺、节庆活动的模式。以期对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2020-06-01
湘西州全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靠北的位置,境内的人口绝大多数都是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除了形成极具民族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外,也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有一部分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但是有较多的文化遗产没有受到完整的保护,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年来,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从知识产权自身的特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来看,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将湘西州的非遗资源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笔者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产权知识,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探究如何对湘西州内的非遗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以期对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
石丽平:苗绣花开致富路 2020-06-01
在贵州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石丽平”这个名字很响亮——她是全国人大代表、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松桃苗绣“鸽子花”品牌的创始人及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
民间歌舞艺术类非遗文化及其保护传承——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2020-06-01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共和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州,在这片古老神奇的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民族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尤其是民间歌舞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璀璨夺目,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对该州民间歌舞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以及传承人等进行了汇总说明,对保护和传承的现状进行了概述,期望能对非遗文化,这一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有所借鉴。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 2020-06-01
文章以中国国务院2006、2008、2011、2014年批准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基础,采用分类归纳、分析对比等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特点进行分析和相关整理。整理发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4项,占国家级染织类非遗项目总数的12%;分为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三大类;其中民间美术类5项,传统技艺类4项,民俗类5项;新疆国家级染织类非遗申报地区及单位主要呈分散式分布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镇,民族分布和各民族类别分布呈现数量上的差异性不符合整体的均衡,民族分布以维吾尔族为主,传统技艺类的数量多个民族呈现严重失衡;四个批次间项目分布数量起伏较大,其中第二批数量猛然增长,其余批次数量极少,染织类非遗项目申报的可持续性成为问题,并且在项目申报的分类别结构上缺乏纵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