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4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46)

共检索到 146 条数据

  • 北京爨底下村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融合研究* 2020-06-01

    爨底下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包括四个方面:立足本土化来开发旅游产品,立足开放化与动态化的“原真性”和“体验真实性”,全面协调不同利益主体、推动可持续发展,整合非遗资源、实现整体保护开发。这些融合策略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推动爨底下村旅游发展,并以该村旅游发展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古村落传统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向互动,从而助力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为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做贡献。

  • 11月相约昆明,非遗大会将迎新“风景” 2020-06-01

    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咏园召开"文化和旅游就像诗和远方,二者的渗透与融合是一种互动要素资源的整合,纺织非遗应该在文旅融合中贡献一份力量。同时,非遗工作应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景提供更有品质、更高品位且偏向‘轻奢’的产品。"7月3日,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咏园举行。发布会宣布,本届大会将于11月初在云南昆明召开,会期三天,会议主题为"文

  • 浅谈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以镇巴民歌为例 2020-06-01

    近几年,全国各地借助非遗开发旅游项目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融合发展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与文化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有选择,有适度,有成效的面向旅游市场,进行科学规划与生产性开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进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结合镇巴近年来国家级保护名录"镇巴民歌"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成效,可以洞见延续"非遗"生命力的可行性与有效途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2020-06-01

    地理标志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也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地理标志与非遗通过人文因素这一纽带联系在一起。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地理标志这一知识产权。地理标志保护方式多样,灵活简便,大量的与非遗相关的产品获得了此种保护。其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特定产品为载体,与地理标志保护关系密切。目前,非遗的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法律失调,融合不深入,发展不平衡现象。地理标志作为非遗的有效保护方式,既要科学立法,实现自身的协调发展,也要在司法过程中努力做到标准统一。基于我国非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地理标志不仅要拓展对传统美术的保护范围,实现对剪纸等非遗的直接保护,也要在传统技艺、传统医药领域内强化生产标准,实现高质量发展。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传承保护探析 ——以太原市为例 2020-06-01

    文旅融合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成为提升旅游业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扩大知名度、增强吸引力的重要元素;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为非遗传承保护注入新的内生动力。本文选择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传承保护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次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旨在通过研究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加强非遗传承保护的路径,让非遗活态传承生生不息。

  • 信息化时代湘西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创新”传承及教学研究 2020-06-01

    湘西民族服饰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继承与发扬湘西民族服饰文化带来了便利。现从湘西民族服饰的文化特色及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及教学等方面,阐述信息技术在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服饰文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学校应用信息化技术传承"非遗"文化提供参考。

  • 非遗研究与乡村文化建设融合推进刍议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中最具特色、识别度最高的部分,凝聚着乡村的"根"与"魂"。职业院校通过抢救性挖掘,为艺人立传,为民族传艺,为乡村留根;通过针对性研究,助力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创新性设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职业院校融合推进非遗研究与乡村文化建设,并将非遗研究成果运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中,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

  • 非遗民歌高职教学初探——以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民歌教学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三峡旅游职院结合宜昌本地文化特色与本校专业发展需要,依托学前教育正式启动了以幼儿五大领域为结合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积极探索民歌、故事、巴山舞、谜语等非遗项目同学前教育课程相融合的新举措.本文旨在以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民歌传承教学为目的,研究探讨促进教学团队、教学辅导、教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