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 条数据
-
川西藏区人口流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意义* 2020-06-01
多数研究者认为,人口流动给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不利影响。以人口流动对巴塘弦子、红原马术文化等非遗保护与传承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为个案,并结合川西藏区其他人口流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可实证分析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产生的积极意义。研究者应客观认识人口流动对非遗保护的影响与作用。激发非遗传承实践主体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是做好人口流动背景下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对于最具流动性的青年群体,可将其培养成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中的"生力军"。积极运用政策杠杆、旅游开发并结合现代科技,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力举措。
-
月历 2020-06-01
2021.01.01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首次对外开放2021年元旦,历时四年建设、布展,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开始试运行,免费向观众开放。西藏非遗博物馆将“和而共美、慈而共享、华而共妙、匠而共艺、乐而共悦、健而共威”六大主题贯穿于九个非遗大项中。
-
画唐卡,是自己的选择 2020-06-01
走过暗的楼道,尽头拐弯,突然步入一处明亮之地。左面落地长窗,藏蓝色的窗帘拉了一半,窗下一个少年,坐在藏式座椅上,身体前倾,正对着画布专注勾勒。黑色渔夫帽,高鼻浓眉,牙齿雪白,在金色阳光里他就像藏族版吴亦凡。右面展示柜,雕花漆画,色彩与座椅上的暗红绣花毡子配应。这里是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位于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创始人唐卡非遗大师罗珠巴松有事外出,《中国青年》记者釆访了少年的老师、巴珠的哥哥——桑杰,探寻年轻人对唐卡(藏式绘画)文化的继承
-
国家级非遗“嘎尔”传习基地挂牌 2020-06-01
为了进一步体现"嘎尔"代表性传承人及项目持有人的主体地位,遵循非遗的传承规律,6月8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嘎尔"传习基地挂牌仪式和"嘎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仪式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举行。活动现场,自治区藏剧团和拉萨市城关区娘热民间艺术团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嘎尔传习基地"称号。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班典旺久等4人成为"嘎尔"新的传承人。"嘎尔"作为西藏艺术的精粹,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嘎尔"历史
-
走进西藏非遗 2020-06-01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西藏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区,非遗项目丰富多彩、历史悠久。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前4批区级非遗项目达323个。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达460项。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西藏各地围绕“多彩非遗,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同步开展近80项系列宣传活动,展示近年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宣传和普及非遗保护相关知识,营造全社会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
西藏29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2020-06-01
日前,在国家文化部开展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评审工作中,我区共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1名,经专家评审,近日进入公示阶段的共有29人。截至目前我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品名录2项,包括藏戏和格萨尔;国家级非遗项目89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8名。
-
他用一个“甲子”的坚持 复活久河卓舞 2020-06-01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历史铭记着雅砻河谷曾经的辉煌,铭记着青藏高原上人类文明诞生的伟大。久河是西藏山南琼结县下水乡的一个村,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久河卓舞”从这里发源。“久河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多年历史,2014年,“久河卓舞”被列入囯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年74岁的尼玛旺久老人就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在他60余年的舞蹈生涯中,经历了旧西藏衣奴社会的残酷和岁月的风雨,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久河卓舞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探寻和拯救,他用了一个“甲子”的生命,以梦为马,踏歌而行,谱写了一曲卓舞的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