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 条数据
-
“非遗”文化的影像化传播探究——基于《葫禄记》的创作论述 2020-06-01
纪录片《葫禄记》讲述的是老北京火绘葫芦技艺与匠人廉毅翔的故事,作为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8"字形的外表,拥有丰富的视觉符号与蕴涵着浓郁的文化内涵。这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所依托的传承人并不局限于某个人、某个民族。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搜集归纳学习优秀的"非遗"作品,通过分析和观看现有的非遗类纪录片,挖掘其特性和共性,总结出当代"非遗"文化影像传播中的不足和困难,并通过实践分析策略,为"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
非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视听表达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概念产生于需要,是一种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精神亟待被保护的需要。保护,不仅是非遗向有着与古典传统文化相通血脉的我们发出的呐喊,也是我们作为新一代继承者对非遗该有的态度。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以文字图片为主的静态传播方式,与动态影像记录和展示的方式相比太过被动。后者与生俱来的传播优势,使得诉诸视听语言的影像媒介为非遗的大众传播带来机遇,也使非遗自身生命力的延续成为可能。非遗纪录片正是这种综合性影像记录的一种。优秀的非遗纪录片是对非遗保护和传播空间的延伸,为非遗打造一张更为立体多维的名片,同时也成功地唤起沉寂在大众内心深处的遥远共鸣。因此,本文以优秀的非遗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影像的叙事策略及视听表达,探索非遗在纪录片中充分表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