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5)

共检索到 5 条数据

  • “非遗”视域下民间文学实践教学探索*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运动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口传遗产重要表现形式的民间文学日益受到重视,在许多高校开设有民间文学课程。高校民间文学课程具有文学和民俗学双重属性,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非遗”理念,培养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等问题。

  • “非遗”视域下淮北面塑艺术的技艺特征研究 2020-06-01

    面塑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技艺即将失传。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保留与传承这种民间艺术,以淮北面塑为对象,探讨其"非遗"视域下的技艺特征。从面塑制作工艺、题材、造型、色彩、文化价值等诸多方面完整归纳了淮北民间面塑的艺术特征,以期补充和发展关于淮北民间面塑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希望可以探求淮北面塑艺术的创新渠道,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淮北面塑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 非遗视域下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福建地区为例 2020-06-01

    在全球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大背景下,地方戏曲得到新生的同时也出现了濒危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小剧种濒临消逝。究其原因,主要体现有四个方面:社会变迁引起审美文化的变化;地方戏曲文化缺乏良好的文化生态;地方戏曲自身的传承机制断裂;长期以来我国各地普遍缺乏"非遗"意识,更缺乏保护意识。为了实现振兴地方戏曲的奋斗目标,一方面要保护和优化地方戏曲的文化生态,包括内生态因素和外生态因素。另一方面要把地方戏曲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借助网络、手机方式为主的新媒体进行传播。当然,还要处理好地方戏曲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原汁原味保存地方戏曲和创意创新的关系;地方戏曲的重点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关系;地方戏曲的经济转向与政府扶持的关系。

  • 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 2020-06-01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传承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部分简称"非遗")与中华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息息相关,传承非遗是传播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但是,随着时代更替与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非物质性、文化性以及民俗性等特点生发出疏离日常生活、与现代社会脱节、分布区域零散等隐性问题,使其陷入社会认知度不容乐观、能动性降低与继承人青黄不接等发展困境。

  • 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智慧结晶,非遗的产生渊源、传承脉络、情感表达及本身所蕴藏的文化本质和知识讯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造成的文化生态失衡使非遗面临消亡的境地.非遗保护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特别是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